• 2016年第39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封面
    • 封面

      2016, 39(3): 0-0.

      摘要 (576) HTML (0) PDF 1.43 M (17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论著
    • 北半球夏季海洋性大陆区域气候与EP型ENSO:直接与间接联系

      2016, 39(3): 289-299. DOI: 10.13878/j.cnki.dqkxxb.20130427001

      摘要 (1223) HTML (0) PDF 3.76 M (16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1979-2009年的NECP资料、Hadley海温月平均资料和CMAP降水资料,采用Kao and Yu(2009)的方法定义了夏季EP型ENSO指数EPI,用合成分析的方法分析了东部型ENSO与海洋性大陆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EPI与MC(Maritime Continent,海洋性大陆)区域降水变化间存在非常弱的负相关。造成这一弱相关的原因是EPI与MC区域降水在某些年份存在同号变化。在剔除Niño4信号后,海洋性大陆区域降水序列与EPI与存在着同号和反号两种关系。反号关系是通常所认为的,当经典的El Niño(La Niña)发生时MC区域降水出现显著地减少(增多)。此时,沿赤道的异常Walker环流建立了EP型ENSO与MC区域气候间的直接联系。而在同号关系时,菲律宾以东异常加热和SPCZ区域异常冷却引起的西北-东南走向的垂直环流圈削弱了MC区域与赤道东太平洋之间的异常Walker环流所建立的直接联系,或者说,赤道东太平洋区域SSTA与MC区域降水异常的形成是通过SPCZ区域SST的反号异常而产生间接联系的。这种机制的揭示为深刻认识ENSO影响海洋性大陆区域甚至东亚地区气候变动的联系提供了新的线索。

    • 2009年和2010年夏季我国及周边地区STE模拟与对比分析

      2016, 39(3): 300-308. DOI: 10.13878/j.cnki.dqkxxb.20140427001

      摘要 (873) HTML (0) PDF 4.11 M (17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夏季是深对流多发的季节,深对流在STE(Stratosphere Troposphere Exchange,对流层-平流层交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对2005-2012年夏季我国及周边地区的深对流统计发现,2009年深对流发生的次数较少,2010年深对流发生的次数较多。通过拉格朗日输送模式对2009年和2010年夏季的大气运动状态进行模拟并统计分析,发现30°N以南和以北的地区具有明显不同的平流层-对流层交换特征,30°N以北我国及周边地区TST(Troposphere to Stratosphere Transport,对流层向平流层输送)和STT(Stratosphere to Troposphere Transport,平流层向对流层输送)较为活跃,30°N以南远没有30°N以北地区活跃,但其净输送量却大致相当。在30°N以南,6-8月净输送是对流层向平流层输送。在30°N以北,6月净输送是平流层向对流层输送,7-8月净输送是对流层向平流层输送。比较深对流出现较少的2009年夏季和深对流出现较多的2010年夏季的TST和TST-STT,发现2010年6-8月这3个月的TST和TST-STT总量都超过2009年,表明2010年夏季我国及周边地区对流层向平流层的输送和净输送都强于2009年,与深对流活动的多少可能表现出正相关。

    • 未来百年夏季青藏高原臭氧变化趋势及可能机制

      2016, 39(3): 309-317. DOI: 10.13878/j.cnki.dqkxxb.20140925002

      摘要 (1209) HTML (0) PDF 4.65 M (15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全大气气候通用模式(WACCM3)对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排放情景特别报告中2001年到2099年A1B、A2、B1三种排放情景进行了模拟,分析了三种排放情景下青藏高原地区未来百年臭氧总量在夏季(6-8月)的变化趋势及引起该变化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在三种排放情景下未来百年夏季高原区臭氧总量均呈现增长趋势,其中A2情景下臭氧增长最快,B1情景下增长最慢,但相对于同纬度其他地区,高原区的臭氧总量增长较慢,即高原区臭氧谷加深。高原区高空污染物的减少以及局域Hadley环流的减弱是未来高原区臭氧总量增加的原因;而南亚高压的增强,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辐散增强则可能是高原区臭氧谷继续加深的原因。

    • 基于自动站资料的WRF-EnSRF陆面同化系统的效果检验及应用

      2016, 39(3): 318-328. DOI: 10.13878/j.cnki.dqkxxb.20140404001

      摘要 (1322) HTML (0) PDF 7.47 M (15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集合平方根滤波方法(EnSRF)同化方法和NOAH陆面模式的WRF-EnSRF陆面同化系统,同化了江苏省70个自动站资料进行试验,研究加入不同的同化资料(地表温度、10cm土壤温度、20cm土壤温度)及初始扰动强度的大小对陆面数据同化系统性能的影响,以及对不同区域(降水大值区和降水小值区)的分析场进行效果对比,并且检验了同化系统在一次典型的梅雨锋暴雨的同化效果,证明了这个系统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对于资料选取试验,比较全场平均的同化时刻分析场模拟观测相对真实观测的均方根误差可以得到:同化地表温度资料并且初始扰动强度1K的时候同化效果最理想。对于选定的降水大值区和降水小值区来讲,降水大值区的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分析场更加接近于真实场。运用于一次梅雨锋暴雨的同化实验,对于最后一个同化时次的分析场作为背景场做集合预报,最终证明预报结果是有效的。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地表温度和近地面风场的预报结果都较用NCEP再分析资料直接做预报作为控制试验的结果有不同程度的改进。这说明该系统应用于实际同化中的性能较为良好,可以应用于实际土壤湿度与温度的预报。

    • 我国地面降水的分级回归统计降尺度预报研究

      2016, 39(3): 329-338. DOI: 10.13878/j.cnki.dqkxxb.20151201045

      摘要 (1274) HTML (0) PDF 4.07 M (17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TIGGE资料中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the European Centre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日本气象厅(JMA,the 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the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以及英国气象局(UKMO,the UK Met Office)4个中心1~7d预报的日降水量集合预报资料,并以中国降水融合产品作为"观测值",对我国地面降水量预报进行统计降尺度处理。采用空间滑动窗口增加中雨和大雨雨量样本,建立分级雨量的回归方程,并与未分级雨量的统计降尺度预报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对于不同模式、不同预报时效以及不同降水量级,统计降尺度的预报技巧改进程度不尽相同。统计降尺度的预报技巧依赖于模式本身的预报效果。相比雨量未分级回归,雨量分级回归的统计降尺度预报与观测值的距平相关系数更高,均方根误差更小,不同量级降水的ETS评分明显提高。对雨量分级回归统计降尺度预报结果进行二次订正,可大大减少小雨的空报。

    • 复杂构型涡旋能量频散波列的形成过程

      2016, 39(3): 339-348. DOI: 10.13878/j.cnki.dqkxxb.20150921001

      摘要 (1044) HTML (0) PDF 1.76 M (16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能量频散是一个基础性的科学问题,与台风、暴雨以及地震等灾害密切相关,一直受到多学科研究人员和广大预报员的关注。孤立圆涡能量频散波列形成过程己经清楚。但是,造成天气灾害的往往是非孤立圆涡,这里,非孤立圆涡指的是:一个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涡旋和一个中尺度涡构成的复杂构型。非孤立圆涡能量频散波列的形成过程研究目前尚未见报道。本文用线性化的正压无辐散涡度方程,研究了复杂构型的非孤立圆涡能量频散波列的形成过程,并指出该形成过程由三个阶段构成:涡旋东西向非对称结构的形成;涡旋主体东侧,频散高值系统的出现、持续和发展;在频散高值系统的东侧,频散低值系统的出现和加强。这些结果在台风预测中具有应用前景。

    • 我国冰粒降水天气的观测特征统计分析

      2016, 39(3): 349-360. DOI: 10.13878/j.cnki.dqkxxb.20130427001

      摘要 (885) HTML (0) PDF 2.03 M (16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冰粒降水天气的特征对于更好地认识冰冻天气,提高冰冻天气的预警预报能力有重要意义,但我国相关研究较少。利用2011-2013年中国民航机场的例行观测、特殊观测资料,分析了冰粒降水天气的时空分布、持续时间和地面气象要素等特征。选取2001-2013年50个探空站资料分析了冰粒的垂直环境特征。结果表明:冰粒降水天气集中分布在中纬度的黄河下游、长江中下游地区。冰粒降水发生的次数与其持续时间相关性不强,在少发区,其持续时间也可能较长;冰粒降水天气在1-2月比较常见,单次冰粒降水天气过程的持续时间比较短,一般不超过1h;我国冰粒天气发生时,同时常会有轻雾或无其他天气情况,一般很少伴随有雪。冰粒的融化参数一般小于冻雨的融化参数,但冰粒冻结参数一般大于冻雨的冻结参数。在冰粒天气发生之前一般温度逐渐降低、气压逐渐升高。冰粒天气发生前后湿度都比较大,发生期间风速变化比较小。

    • 2012/2013年冬季中国气温异常成因分析

      2016, 39(3): 361-369. DOI: 10.13878/j.cnki.dqkxxb.20150130001

      摘要 (846) HTML (0) PDF 7.33 M (17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2/2013年冬季,我国平均气温为-3.8℃,较常年同期(-3.4℃)偏低0.4℃,就空间分布来看,我国东北、华北、黄淮、江淮和新疆北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利用1951-2013年国家气候中心整理的全国160站月平均气温资料、英国Hadley中心全球海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大气环流资料、德国不莱梅大学提供的海冰卫星遥感资料,通过EOF分析、回归分析、合成分析、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引起2012/2013年冬季我国气温异常的东亚中高纬大气环流异常,并从海洋环境要素异常的角度分析造成这种环流异常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2012/2013年冬季我国气温异常分布主要是由于北极涛动(AO,Arctic Oscillation)呈负位相,西伯利亚地区高度场异常偏高,东亚大槽明显偏深的环流形式引起的。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负位相是引起西伯利亚高压强度偏强和东亚冬季风强度偏强的年代际海洋背景,前期9月海冰范围异常偏小是导致2012/2013年冬季AO呈现负位相及我国东北和新疆北部呈现异常低温的主要原因。

    • 华北地区冬季持续性异常低温事件与大气低频振荡活动的关系

      2016, 39(3): 370-380. DOI: 10.13878/j.cnki.dqkxxb.20150314053

      摘要 (1019) HTML (0) PDF 9.66 M (16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1959-2009年日平均气温观测资料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对华北地区冬季持续性异常低温事件进行了定义,并在此基础上统计分析了该区近50a来冬季持续性异常低温事件的发生规律及环流特征,然后对华北地区持续性异常低温事件与大气低频振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近50a来华北地区共出现26次持续性异常低温事件;环流场上持续性异常低温过程对应的是乌拉尔山高压脊的建立、发展、消亡以及东亚大槽的维持、加深、减弱过程;同时,分析发现低频波动与持续性异常低温事件密切相关,10~20d低频环流场上华北、东北地区上空的低频气旋、中西伯利亚的低频反气旋,及30~60d低频环流场上西西伯利亚附近的低频反气旋及日本海附近的低频气旋是造成持续性异常低温事件的重要低频影响因子,进一步分析发现对流层高层到低层的低频信号主要是由中高纬向低纬且自西向东传播,来影响我国华北地区的。

    • 南京四季大气粗细粒子中PAHs的污染特征及来源

      2016, 39(3): 381-390. DOI: 10.13878/j.cnki.dqkxxb.20140314003

      摘要 (918) HTML (0) PDF 2.14 M (13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南京2009-2010年大气粗、细粒子中PAHs(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在四季不同的组成特征及来源。结果表明,南京细粒子中PAHs的浓度范围是19.11~131.31ng/m3,而粗粒子是17.77~134.85ng/m3。局地排放与区域传输的综合作用,使得南京不同采样点的PAHs浓度相关度较高,具有相同的污染源及污染过程。除了秋季PAHs主要分布于粗粒径段,南京大气中PAHs以细粒子为主。春、冬季分别受到了来自ENE-S和NNW-NE方向污染气团的远距离输送影响,夏季局地排放的污染物受到了西南清洁气团的稀释作用,秋季不同于其他季节,仅以局地贡献为主。源解析结果显示,不同季节PAHs来源存在差异,最主要的排放源是机动车源,其次是燃煤/焦化,秋季受较多的生物质燃烧贡献。秋季特殊的排放源贡献,以及局地贡献为主的污染形式,可能是其浓度分布不同于其他季节的根本原因。

    • 气候变化情景下黄淮海区域热量资源及夏玉米温度适宜度

      2016, 39(3): 391-399. DOI: 10.13878/j.cnki.dqkxxb.20150611001

      摘要 (973) HTML (0) PDF 2.58 M (14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黄淮海区域90个站点1971-2000年逐日气象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未来气候变化情景(A1B)下区域气候模式(RegCM3)模拟的黄淮海区域1951-2070年0.25°×0.25°格点气象资料,结合夏玉米主要生育期对温度的需求,构建了黄淮海区域的温度适宜度和变异系数模型,并对1951-2070年黄淮海区域热量资源、夏玉米主要生育期的温度适宜度及其变异系数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黄淮海区域≥10℃积温和80%保证率下日平均温度≥10℃的初日均呈现由北向南依次增加的趋势,且随时间推移,分别呈增加和提前趋势。2)黄淮海区域夏玉米播种-出苗期的温度适宜度随时间整体呈逐渐上升的变化趋势、其变异系数随时间呈降-升-降的变化趋势;出苗-抽雄期的温度适宜度随时间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其变异系数呈降-升-降-升的变化趋势;抽雄-成熟期的温度适宜度空间上呈现2010年前北低南高、未来情景下中部低四周高的分布趋势,时间上呈2010年前稳定、未来情景下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其变异系数呈相反变化趋势;3)黄淮海区域夏玉米温度适宜度及其变异系数从播种-出苗期-出苗-抽雄期-抽雄-成熟期均呈反相位的变化关系。

    • 风云三号卫星微波湿度计的扫描角偏差订正

      2016, 39(3): 400-408. DOI: 10.13878/j.cnki.dqkxxb.20130408002

      摘要 (1104) HTML (0) PDF 9.69 M (15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首先统计分析了FY-3A卫星MWHS(Micro Wave Humidity Sounder,微波湿度计)2010年1月整月和8月28日-9月6日Level-1b全球观测亮度温度TO和背景场(NCEP GFS 6 h预报场)用辐射传输模式(美国通用辐射传输模式CRTM2.0版本)模拟的亮度温度TB随扫描角的分布特征,发现通道3和4的观测随仪器扫描角有抖动、不连续现象。同时沿着仪器扫描线在星下点两测存在观测不对称现象,而且权重函数峰值越接近地面的通道该不对称现象越明显。在统计观测增量TO-TB随扫描角和纬度变化的基础上,定量给出了不同纬度带内(每隔5个纬度)MWHS通道3、4和5的扫描角偏差订正系数,该系数可直接提供给各种资料同化系统同化FY-3A MWHS资料时使用。

    • 多普勒雷达资料同化的稀疏化方式对暴雨过程的影响研究

      2016, 39(3): 409-416. DOI: 10.13878/j.cnki.dqkxxb.20140618001

      摘要 (1471) HTML (0) PDF 6.93 M (16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中尺度非静力WRF(Weather Researchand Forecasting)模式及其三维变分同化系统,对2007年7月淮河流域的一次强降雨过程进行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资料的三维变分同化试验,重点考察雷达资料的不同稀疏化方式对同化结果以及对暴雨数值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同化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资料使得模式初始风场包含了更丰富的中尺度特征信息,有效调整了初始场的环流结构,能够改善模式对暴雨过程的模拟效果;以不同的稀疏化处理方式同化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资料对分析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而影响模式的降水预报效果,本次试验中当极坐标网格径向分辨率取10km的时候降水过程的预报效果最好。

    • 对流边界层湍流通量及逆梯度输送参数化分析

      2016, 39(3): 417-425. DOI: 10.13878/j.cnki.dqkxxb.20130510001

      摘要 (1378) HTML (0) PDF 3.08 M (20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K"理论是众多气象预报模式中运用最广泛的湍流参数化方案之一,但无法解释"逆梯度"的输送,必须进行修正。最具代表性的修正方案有三种:方案Ⅰ(Deardroff方案)、方案Ⅱ(Holtslag和Moeng方案)和方案Ⅲ(刘烽方案)。本文利用香河的边界层观测资料对上述三种方案进行验证和比较,发现方案Ⅰ的结果在整个对流边界层(Convective Boundary Layer,CBL)呈系统性偏低,与观测不符;方案Ⅱ在CBL中上部能够再现逆梯度输送现象,基本能给出合理的湍流通量垂直分布,但在CBL的下部和上部与观测不符;方案Ⅲ的逆梯度项与高度有关,并在CBL中部达到最大,而其他两个方案中逆梯度项随高度不变。该方案不但在CBL中上部与方案Ⅱ的结果一致,并能合理表达整个CBL内的湍流通量分布,更接近观测结果。

    • 龙岩市降水时空分布及趋势研究

      2016, 39(3): 426-432. DOI: 10.13878/j.cnki.dqkxxb.20130818002

      摘要 (982) HTML (0) PDF 2.00 M (15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龙岩市1960-2013年7个国家级气象站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Mann-Kendall趋势和突变检验法及Morlet小波功率谱分析方法,分析龙岩市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龙岩市年降水量呈微弱增加趋势,年际波动振幅较大。年降水量多年平均值为1641mm,最小值出现在1991年(1139.9mm),最大值则出现在1975年(2286.9mm),年降水时间序列存在显著的2~8a的周期。降水主要集中在春季,春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38.2%左右,其次是夏季和秋季,冬季降水量最少,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1.5%。1-6月月平降水量呈现增长趋势,8-12月呈现递减趋势。北部和南部年降水量整体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南部地区总体小于北部地区,只有极个别年份南部地区降水量大于北部地区。

    • >封底
    • 封底

      2016, 39(3): 433-433.

      摘要 (561) HTML (0) PDF 1.99 M (11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地址:江苏南京宁六路21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邮编:210044

联系电话:025-58731158    E-mail:xbbjb@nuist.edu.cn    QQ交流群号:344646895

大气科学学报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