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27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
    • 雾的气象卫星遥感光谱特征

      2004, 27(3): 289-301.

      摘要 (1136) HTML (0) PDF 875.87 K (21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大气辐射传输理论入手,用频谱分析方法研究了气象卫星遥感图像上云雾的可见光和红外光光谱特征,阐述了雾在NOAA各通道的光谱响应特征及相关指标。根据云雾的不同顶部结构,分析了云雾反射可见光的非朗伯特性。根据瑞利(Rayleigh)准则,解释了低太阳高度角时可见光对云雾具有更强的识别作用,指出雾与云相比,具有更强的方向性反射特点,当卫星处于云雾层的镜面反射方向时,雾区具有更强的亮度,即反射率高于云区;反之,雾区则相对较暗,指出可见光在云雾识别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分析云雾层的不同红外光谱特点,给出了一些云雾识别与分类的指标,说明了通道组合方法对云雾识别的重要作用,为云雾分类提供了依据。通过时间动态的频谱分析,给出了判断大雾成熟期的光谱特征,对判定大雾的发展与消散具有重要意义。

    • 宁夏南部区域蒸发(散)量遥感估算方法

      2004, 27(3): 302-309.

      摘要 (813) HTML (0) PDF 314.42 K (19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利用LANDSAT-7ETM+卫星遥感资料求取地表特征参数的基础上,将地表分成6类,结合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类别计算,最后综合得出宁夏南部区域蒸发(散)量,并对结果进行分析验证。

    • 夏季黑潮区域SSTA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的联系

      2004, 27(3): 310-316.

      摘要 (899) HTML (0) PDF 410.22 K (19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海温、降水、OLR和NCEP/NCAR40a再分析资料,利用REOF方法,研究了夏季北半球海温异常(SSTA)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第4个REOF空间型是黑潮海温异常的典型形态。相关、合成分析表明,夏季黑潮海温正异常年时,长江流域降水偏多,洞庭湖流域显著偏多;负异常年时则反之。

    • 江淮梅雨的多尺度特征及其与厄尔尼诺和大气环流的联系

      2004, 27(3): 317-325.

      摘要 (858) HTML (0) PDF 451.58 K (20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小波变换,分析了江淮流域夏季降水的多尺度特征和存在的周期,通过对Nino3区海温、西太平洋副高以及亚洲纬向环流指数的小波变换,分析了它们与江淮流域夏季降水的多尺度联系。结果表明,整个江淮流域的降水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年际变化主要表现为3~4a、5~6a和7~8a的周期,年代际变化则表现为12~13a、16~17a和27a的周期。南片和北片以及长江中游和下游之间所具有的特征是不尽相同的。相对于亚洲纬向环流指数而言,Nino3区海温对江淮流域降水的影响较为重要。Nino3区的海温与江淮流域降水的联系,在一些时段是同位相的,而在另一些时段是反位相的。

    • 1948—2001年全球陆地春季降水长期变化的时空特征

      2004, 27(3): 326-335.

      摘要 (823) HTML (0) PDF 399.67 K (19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全球陆地月降水资料(PREC/L)中3个月的资料,研究了1948—2001年全球陆地3—5月降水长期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948—2001年,全球3—5月的降水量以负趋势为主要变化特征,明显减少的区域是:热带非洲、亚洲中西部、中国中东部、俄罗斯东部、南极的恩德比地和威尔克斯地等9个地区;降水量增加的区域是:俄罗斯西北部、美国西北部、加拿大西南部、南美洲南部、加拿大北部等7个地区。还研究了35个纬圈3—5月平均降水量的趋势系数。在分析全球季节降水量与ENSO的关系中,指出春季是春夏秋三季中最不显著的。

    • 西北地区春季和夏季降水异常特征分析

      2004, 27(3): 336-346.

      摘要 (882) HTML (0) PDF 613.53 K (21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EOF分析方法选取西北地区29个代表站,分别对其春季和夏季近50a降水进行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时空特征分析,发现西北地区近50a降水时空趋势变化以103°E为基准线,以西为正,以东为负,并有准3a的振荡周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西北地区春季降水出现了气候突变,西北地区多、少雨与500hPa高度场和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弱密切相关。

    • 江淮梅雨锋强暴雨低涡系统发生发展的数值研究

      2004, 27(3): 347-355.

      摘要 (856) HTML (0) PDF 509.94 K (20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美国新一代中尺度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模式,采用高分辨率的细网格距和适当的物理方案,对2003年7月4—5日的江淮梅雨锋强暴雨中尺度系统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模拟结果很好地描述了本次暴雨及其中尺度系统发生、发展的时空演变过程,并较理想地预报出了该次降水的落区、强度及降水中心的位置。着重分析了低空急流、倾斜不稳定发展及中尺度低涡系统和对流层高层小扰动,并进一步指出了其形成、发展的物理机制。从数值模拟分析结果看,倾斜垂直涡度的发展是造成低空涡旋生成和发展的动力机制。充足的湿有效能量和凝结潜热的释放为本次大降水过程提供了物质条件。

    • 大气自由模与中高纬准双周振荡

      2004, 27(3): 356-364.

      摘要 (886) HTML (0) PDF 517.09 K (19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数值方法研究了自由模对强迫耗散系统解的轨线的影响。首先,用变分法得到实际大气自由模,并设计一族解析自由模—理想大气自由模;其次,以两类自由模分别作强迫场,初始场取1993年7月1日的500hPa流函数场,然后应用强迫耗散正压涡度方程的全球谱模式积分300d,得到:(1)以1992年12月27—28日500hPa的实际大气自由模作强迫场时,1α=γ=κ≥0.02,强迫、耗散系数相等且足够大时,随着时间演变,大气总是接近自由模态;2强迫系数α=0.1,耗散系数γ=0.02时,中高纬出现局地性准双周振荡。(2)以理想大气自由模作强迫场时,固定耗散系数γ=0.01,强迫系数0.0095≤α≤0.011时,振荡周期与强迫系数呈正相关关系。

    • ENSO事件对中高纬大气低频振荡的调频作用

      2004, 27(3): 365-373.

      摘要 (891) HTML (0) PDF 341.49 K (19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诊断方法研究了ElNino和LaNina事件对中高纬大气低频振荡的调频作用。应用1950—1996年北半球中高纬逐日500hPa高度场资料进行功率谱分析得出:夏季低频振荡较弱,冬季低频振荡较强;ElNino事件有使低频振荡周期缩短的趋势,LaNina事件有使低频振荡周期延长的趋势。

    • 1月份黑潮区域海温异常与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

      2004, 27(3): 374-380.

      摘要 (828) HTML (0) PDF 330.73 K (20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析了1月份黑潮区域海表温度异常与我国夏季(6—8月平均)降水的相关关系及其与夏季东亚大气环流的关系。结果表明:1月份黑潮区域海温偏高(低)时,乌拉尔山附近和雅库茨克附近的阻高加强(减弱),在这两个阻高之间的低压槽加深(减弱),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减弱)、西伸(东撤),亚洲夏季风明显偏弱(强),导致副热带高压西侧的暖湿气流输送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我国北方地区),从而使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夏季降水增多(减少)。

    • 水平涡度与夏季风环流变化

      2004, 27(3): 381-390.

      摘要 (936) HTML (0) PDF 525.15 K (19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斜压涡度发展理论的基础上,讨论了大尺度大气运动中水平涡度向垂直涡度转化的情况,并用以刻划夏季风变动。将p坐标中涡度方程的有关项在z坐标中分离出水平涡度向垂直涡度转化的主要项,经尺度分析得出,在对流层中、高层,这些转化项中的水平分量是大尺度大气斜压性涡度发展的主要因子。通过对1998年4—8月的GAME(GEWEXAsianMonsoonExperiment,全球能量和水分循环试验(GEWEX)的子试验:亚洲季风试验,简称GAME)再分析资料进行实际计算发现,转化项在东亚夏季风上升支的600hPa及以上层次对p坐标垂直涡度的局地变化贡献很大,不能忽略。同时发现水平涡度向垂直涡度的转化对南海季风爆发和江淮梅雨入梅及其发展过程均有指示性意义。南海季风爆发以后,在中国东南部地区,转化项的大小与夏季风的活跃和中断等活动吻合,转化项的变化反映了西太平洋副高在中国大陆的活动规律。

    • 基于分拆数的角色访问控制模型的原理与实现

      2004, 27(3): 391-396.

      摘要 (889) HTML (0) PDF 230.05 K (19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介绍了基于分拆数的权限管理策略的原理及其在角色访问控制模型中的应用,实现了一个结构简单、伸缩性好、功能强大的权限管理系统。提出了自然数按集合分拆的新概念,同时给出了一个自然数按某个有限集狭义分拆唯一的充分条件。

    • >短论
    • LST在农业气候热量区划中的应用方法研究

      2004, 27(3): 397-404.

      摘要 (800) HTML (0) PDF 532.04 K (19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广西的自然地理特点和现有卫星遥感资料,对国内外10多种反演LST(landsurface temperature,陆面温度)的分裂窗算法及其相关的参数估算方法进行了适用性分析。在此基础上找出了适用于计算广西白天LST的算法,并应用该算法计算了晴空条件下的LST,获得了逐日各个时次的LST实况分布。通过模板分析,找到了求算多年LST气候平均图的途径。针对云剔除问题,通过对公共晴空区的统计分析,建立了不同图像间的数值补偿关系,从而有效地消除了云的影响,最终处理生成了广西多年和不同季节的平均LST空间分布图像。分析结果表明:在10km以上的宏观尺度上,广西平均LST的空间分布与平均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基本一致,而在1km尺度上,LST的空间特征更为精细、客观,更有利于反映与作物生长关系更为密切的下垫面热量资源的气候分布,是农业气候区划中更为有效的热量区划因子。

    • 垂直切变流中非线性重力波及其相互作用

      2004, 27(3): 405-412.

      摘要 (1005) HTML (0) PDF 325.23 K (18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多重尺度摄动法,推导出斜压大气中(基本风场具有垂直切变)两个非线性重力波相互作用方程,这两个方程联立组合为耦合非线性schrödinger方程组。两个重力波相互作用时可激发出重力驻波。数值计算表明:两个孤立重力波相遇,相追会使波振幅增大,波宽变窄。强烈对流天气突然爆发的可能原因之一是中尺度重力波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 北京夏季O3日变化及通量研究

      2004, 27(3): 413-419.

      摘要 (889) HTML (0) PDF 522.50 K (19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2年夏季,以北京325m气象塔为观测平台,进行了大气污染物臭氧(O3)及其前体物氮氧化物(NOx)和气象要素加强期的同步观测,并对观测资料做了详尽分析。结果表明:边界层内存在明显的臭氧浓度垂直差异;低层(120m)O3浓度呈明显的日变化,且昼夜振幅较大;夜间高层(280m)O3的化学消耗较弱,可维持较高的浓度;稳定度(Ri)在低层以中性态居多,振幅较小,而在高层以不稳定态居多,振幅较大。两层O3湍流输送通量都呈单峰变化。白天,在O3前体物和局地光化学反应共同作用下,120m左右处的O3污染最大。

    • NCEP/NCAR再分析温度资料在农业气象中的应用可行性

      2004, 27(3): 420-427.

      摘要 (929) HTML (0) PDF 322.40 K (20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NCEP/NCAR再分析温度网格资料在农业气象研究中的应用价值,以北京、南京、广州、昆明、郑州和三亚6个气象台站的实测地面气象资料为依据,证明了NCEP/NCAR再分析温度网格资料的可靠性。进一步用Cressman插值、双线性二次插值、抛物线二次插值以及先抛物线插值后线性插值等4种插值方法,用NCEP/NCAR再分析温度网格资料对上述6站的地面日平均气温进行了插值计算,并对不同插值方法的结果作了比较。结果表明,站点纬度较高时(30°N以北),应用双线性二次内插法插值效果较好,精度略低;站点纬度较低时(30°N以南),应用Cressman插值法插值效果好,精度也高。这可能是较高纬度缺测资料较多造成的。利用NCEP/NCAR再分析网格温度插值资料分析两系法杂交水稻在泰国的制种气候适应性证明该资料在农业气象研究中是可以应用的。

    • 工业过程仿真培训系统教师指令机设计与实现

      2004, 27(3): 428-432.

      摘要 (911) HTML (0) PDF 298.86 K (19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介绍了基于图形化编程语言LabVIEW的工业仿真培训系统中教师指令机的设计和实现,给出了PID控制算法、串级控制、TCP/IP通讯、仿真状态的保存及恢复、时标的改变、状态的切换等教师指令机具体功能实现程序。用这种方式建立教师指令机功能已在加氢精制仿真培训系统中实现并成功投入使用。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地址:江苏南京宁六路21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邮编:210044

联系电话:025-58731158    E-mail:xbbjb@nuist.edu.cn    QQ交流群号:344646895

大气科学学报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