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0年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
    • 低平流层准两年变率研究

      2000, 23(3): 305-312.

      摘要 (815) HTML (0) PDF 344.04 K (14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析NCAR/NCEP40年再分析资料得出,赤道低平流层纬向风年际变率的平均周期约28.2个月,最大振幅在20hPa,西(东)风距平垂直下传平均速度1.21(1.04)km/月。用10hPa和70hPa月平均纬向风标准化距平之差可反映整层准两年变率的相位,低平流层两半球中纬气温有与之配合的振荡,西(东)风切变时,中纬气温偏低(高)。赤道纬向风准两年变率引起的经圈环流异常是联系低纬纬向风与中纬气温准两年变率的纽带。

    • 亚洲季风变动与大气正压/斜压运动动能变化的气候特征

      2000, 23(3): 313-322.

      摘要 (788) HTML (0) PDF 462.81 K (16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使用NCEP/NCAR40年(1958-1997年)月平均再分析资料,通过动力学诊断研究了大气斜压/正压运动动能的变化及其相互转换,分析了亚洲季风变动与这两种动能变化的联系。指出:季风区大气运动动能的组成和变化具有独特的特征。冬季风时期,大气斜压运动动能与正压运动动能具有正相关线性关系,斜压运动动能向正压运动动能转换;春、秋季无论是东亚还是印度季风区斜压运动动能与正压运动动能之间的转换都处于极小值,只是印度季风区始终是斜压动能向正压动能转换,而东亚季风区则出现正压动能向斜压动能的转换。夏季风时期季风区以斜压运动动能为主,而中、高纬度地区一直以正压运动动能为主。由冬至夏季风区正压动能减少并在盛夏达到极小值。春夏转换时期季风区斜压运动动能和转换因子曲线的随时间的变化位相与夏季风建立的位相同步,而东亚季风区的这一变化比印度季风区的位相落后。

    • 热带偶极型对流活动与东亚夏季风的联系

      2000, 23(3): 323-329.

      摘要 (814) HTML (0) PDF 380.55 K (13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1979-1994年NCEP/NCAR再分析风场资料和OLR资料,研究了热带对流的变化特征,讨论了热带对流年际变化与东亚夏季风的关联。指出:夏季热带对流存在以西太平洋暖池附近和赤道中太平洋附近为中心的年际变化方差大值区,且这两个中心的对流变化呈偶极型反位相振荡,这种偶极型对流活动与东亚夏季风有密切关系。当暖池附近对流偏强(弱),赤道中太平洋附近对流偏弱(强)时,东亚夏季风偏强(弱),雨带偏北(南),长江流域少(多)雨。进一步分析表明:热带偶极型对流活动主要与东亚热带外地区的正压型大气环流异常相联系,而热带太平洋地区的大气环流主要表现为斜压型异常。

    • 南、北极海冰的时空演变特征

      2000, 23(3): 330-337.

      摘要 (828) HTML (0) PDF 343.40 K (14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海冰面积指数,分析了南、北极海冰年际时间尺度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南极海冰具有明显的年际振荡。南极夏季海冰年际异常具有一定的整体性,秋、冬、春季海冰年际异常则表现出较强的区域性。北极海冰也具有显著的年际振荡。北极冬、春季海冰年际异常主要发生在格陵兰海、巴伦支海和喀拉海,夏、秋季海冰年际异常主要发生在东西伯利亚海和波弗特海。

    • 非甲烷碳氢化合物的光化学臭氧生成潜势的数值模拟研究

      2000, 23(3): 338-345.

      摘要 (1423) HTML (0) PDF 318.42 K (15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大气光化学模式研究了不同NMHC/NOx比值时,各NMHC物种的光化学臭氧生成潜势指数(IPOCP值)。探讨了在较高NMHC/NOx比值时,各NMHC物种IPOCP值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结构、种类的NMHC对光化学臭氧贡献有很大差异;各NMHC物种的IPOCP值随NMHC/NOx比值、光化学反应的时间尺度变化而系统性地变化。NOx、烯烃、芳烃和醛类的活性高寿命短,输送距离有限,主要表现为局地污染;烷烃类的活性低寿命长,可传输到较远地区。

    • 青藏高原春夏季对流异常及其对西太平洋副高的影响

      2000, 23(3): 346-355.

      摘要 (766) HTML (0) PDF 498.13 K (13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原冬春季净辐射多寡可以显著影响高原地区大气环流季节转换进程和后期高原对流活动。净辐射偏多,初夏高原同低纬度之间温度梯度反转时间提前,高原对流活跃。夏季高原主体对流异常,可以通过辐散环流造成西太平洋异常的下沉运动,影响副高的强度、南北位置和西伸程度,最终导致夏季降水的异常分布。

    • 影响我国水稻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的研究

      2000, 23(3): 356-360.

      摘要 (811) HTML (0) PDF 191.02 K (14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收集前人所作的全国各地区水稻产量气象预报模型,将所得到的资料按双季早稻、双季晚稻、单季稻进行分类,并提取预报因子。通过定量化处理,使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以预报方程中的影响因子为指标,讨论了各水稻分区(双季早稻分为4个区,双季晚稻分为2个区,单季稻分为9个区)水稻产量的主、次要影响因子和影响时期,为大范围水稻产量预报提供了科学依据。

    • 北半球冬季WA遥相关型影响东亚初夏季风的可能途径

      2000, 23(3): 361-369.

      摘要 (820) HTML (0) PDF 405.68 K (15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SVD和滞后相关分析,研究了北半球冬季WA遥相关型与后期初夏东亚季风的联系及可能的影响途径。结果表明,北半球冬季WA型与东亚初夏季风存在密切的联系,其影响东亚初夏季风的过程可概述为:在北半球冬季,WA型强弱可引起西北大西洋海温异常,由于海温具有很好的持续性,这种海温异常可一直持续到春季和初夏6月份;而春季和初夏6月份,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又反过来对大气环流产生影响,引起欧亚中高纬大气环流异常,特别是初夏6月西北欧以及乌拉尔山和鄂霍茨克海附近的大气环流的异常,从而对东亚夏季风产生影响。

    • 13个水稻新不育系育性指标生态特性研究

      2000, 23(3): 370-377.

      摘要 (793) HTML (0) PDF 304.81 K (12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1997-1998年度参试的13个新不育系为材料,依据在三亚市、武汉市和贵阳市三个地理生态区,进行分期播种试验所获得的套袋自交结实率和温度、日照长度资料,采用光温因子分级和育性量化模型等两种分析方法进行育性指标的生态特性研究。并初步分析了它们的生产实用价值。

    • 东亚海陆热力差指数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

      2000, 23(3): 378-384.

      摘要 (895) HTML (0) PDF 341.34 K (13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定义了东亚海陆热力差指数(ILSTD),讨论了它与东亚夏季风的强弱年际变化及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海陆热力差指数较好地反映了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的年际异常变化,强海陆热力差指数年,华北地区降水偏多,长江、淮河流域明显干旱;弱海陆热力差指数年,长江、淮河流域降水又异常偏多。ILSTD的异常变化对影响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的大气环流型具有较强的识别力,尤其是对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与强度的识别。强弱指数年,北半球500hPa上东亚夏季风环流系统各成员及高低纬环流系统的相互配置和强度变化可以较合理地解释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和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的异常变化特征。

    • 春季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与东亚夏季风的关系

      2000, 23(3): 385-390.

      摘要 (851) HTML (0) PDF 270.07 K (14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定义了新的东亚季风指数,分析表明该季风指数能够更好地反映西太平洋副高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以此为基础讨论了春季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夏季西太平洋副高及东亚夏季风三者之间的关系,指出春季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偏暖年,夏季西太平洋副高偏南、偏强、偏西,东亚夏季风偏弱,长江流域夏季多雨,华南、河套及其以东地区少雨;春季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偏冷年则反之。

    • 热带对流活动与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地区夏季旱涝的关系

      2000, 23(3): 391-398.

      摘要 (1025) HTML (0) PDF 410.60 K (13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OLR资料,结合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华北地区旱、涝年热带对流活动特征,着重讨论了ITCZ位置、季节内低频振荡与两地区旱、涝气候异常的联系。结果发现:1月赤道太平洋上对流活动的异常与夏季两地区旱涝有密切的关系,冬季赤道太平洋对流活动东强西弱(东弱西强),则对应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易偏涝(旱),华北地区易偏旱(涝);ITCZ的位置异常偏南(北)时,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易偏涝(旱),华北地区易偏旱(涝);两地区旱、涝年OLR季节内低频振荡存在差别,主要表现在低频波的传播方式以及强度,这些差异的存在可能是导致两地区夏季降水出现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 从减灾角度分析江苏省粮食产量波动

      2000, 23(3): 399-403.

      摘要 (770) HTML (0) PDF 380.79 K (13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江苏省1949-1992年的粮食产量、气象资料,分析了粮食单产和粮食播种面积对总产年际变化的影响以及技术水平因素、社会因素和气象因素(尤其是气象因素)分别对粮食单产年际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引起江苏省粮食产量波动的主要原因是气象条件。在此基础上,从减轻气象灾害的角度分析了江苏省的粮食生产,并提出了相应措施。

    • 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旬感热通量基本气候特征

      2000, 23(3): 404-411.

      摘要 (1111) HTML (0) PDF 353.22 K (12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1979-1995年美国NCEP再分析资料中逐旬感热通量,对高原及其邻近地区旬感热通量季节变化、年际变化特征及冬、夏季感热通量旬异常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感热通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可分为冬季型(10月下旬-3月上旬)和夏季型(3月中旬-10月中旬),感热通量季节变化的明显区在高原北侧的荒原沙漠和南部珠峰一带,高原感热异常多发生在3-15旬和26-36旬。冬季感热通量异常年际变化的空间型主要表现为以85°E为界高原东、西部的差异,且近13年来冬季异常冷却作用随时间呈减弱趋势;夏季感热通量异常年际变化的空间型主要表现为高原东北部和高原西南部的差异,且近13年来夏季感热异常随时间呈增强趋势。

    • 南方涛动与印度夏季降水相关联系的历史演变

      2000, 23(3): 412-416.

      摘要 (752) HTML (0) PDF 212.97 K (12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1871-1994年南方涛动指数(ISO)与印度夏季降水资料,研究了它们的相关关系及其历史演变。结果表明:不同季节两者相关程度不同;同一季节两者的相关关系是随时间而变的不稳定关系。

    • 球函数分析中经向数值积分的改进方案

      2000, 23(3): 417-421.

      摘要 (804) HTML (0) PDF 202.24 K (12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全球气候场的球函数分析中,定积分∫0πq(θ)sinθdθ的近似计算是重要的。本文基于几何分析给出了它的一个改进方案,对标准化缔合勒让德函数P~nm的模和正交性计算表明,它可以明显提高气候场球函数分析的精度。

    • 多变量均生函数的正交化筛选方案在季节降水预报中的试验研究

      2000, 23(3): 422-427.

      摘要 (871) HTML (0) PDF 412.08 K (13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预报量与多变量预报因子的均值生成函数,通过Gram-Schmidt正交化使均值生成函数彼此正交,同时利用双评分准则确定入选预报模型的均生函数个数,最后建立山西省季节降水的预报模型。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型预报山西省季节降水的效果很好,是一种提高短期区域气候预报水平的可行方法。

    • 双线偏振雷达测雨公式的对比分析

      2000, 23(3): 428-434.

      摘要 (749) HTML (0) PDF 429.38 K (13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滴谱理论为基础,用模拟雨滴谱分布的方法,讨论了雨滴谱变化以及降水强度变化对双线偏振雷达测雨式的影响,分析了双线偏振雷达测雨式优于普通雷达的原因,进而对回归所得双线偏振雷达各测雨式的测雨精度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双线偏振雷达各测雨式中的最佳测雨式。

    • 高精度恒误差数字频率计设计

      2000, 23(3): 435-439.

      摘要 (810) HTML (0) PDF 287.16 K (13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高精度恒误差测频原理,采用Lattice的在系统可编程器件(ispLSI)进行数字频率计设计。结果表明,高精度恒误差测频原理是合理的。并对所采用的高精度恒误差测频原理作了深入的理论分析,给出了依据此原理实现的硬件电路。

    • 江苏沿海对虾亲虾入室期规律分析及其预报

      2000, 23(3): 440-444.

      摘要 (796) HTML (0) PDF 193.86 K (12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多年的生产试验,分析总结了江苏沿海对虾适宜入室的气象指标的分布特征以及不同地区最早、最适、最迟入室指标出现时间之间的相关性,并以射阳县、南通市为代表建立起预报方程,为江苏沿海做好亲虾入室的气象服务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新的途径。

    • 频谱法在光的双缝干涉计算中的应用

      2000, 23(3): 445-448.

      摘要 (776) HTML (0) PDF 841.67 K (17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杨氏(T.Young)双缝干涉实验在波动光学的创立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提出了计算双缝干涉光强分布的新方法频谱法,其主要数学手段为傅里叶变换。该方法计算程序规范,原则上可以用来普遍地处理光的干涉、衍射问题。

    • 海气耦合环流模式及耦合技术的研究

      2000, 23(3): 449-458.

      摘要 (803) HTML (0) PDF 402.12 K (17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海气耦合环流模式的研究、发展趋势,对不同模式的耦合技术及其预报试验进行了综合分析,从ENSO预测与耦合环流模式的组成分类、模式的气候漂移及其处理技术(耦合方案)的特点、模式的季节、年际、年代际预报能力等方面评述了当前海气耦合环流模式的研究进展和影响耦合模式预报能力的有关问题,指出目前发展海气耦合模式的难点所在,并就我国现状提出了进行针对性研究的具体想法。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地址:江苏南京宁六路21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邮编:210044

联系电话:025-58731158    E-mail:xbbjb@nuist.edu.cn    QQ交流群号:344646895

大气科学学报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