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 15(2): 1-11.
摘要:本文用1951—1984年的资料对500百帕、65°N以北的高度场作自然正交展开,用模糊聚类对典型场归类。指出,极涡月平均场有三种形态,1月份平均场形态较特殊;大尺度距平场也有三种形态,4月份距平场形态较特殊。此外,研究了典型场的时间权重系数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的关系。指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当年4月、10月极地大尺度距平场有明显的异常特征。这种极地环流异常已明显影响到我国4月份、10月份的气温场。因而,可能是厄尔尼诺年我国气温4月偏低、10月偏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1992, 15(2): 12-20.
摘要:亚洲是世界著名的季风区,我国降水分布特征与东亚行星尺度环流型背景以及大地形结构有密切关系。本文采用p-σ坐标原始方程模式,着眼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大陆热低压系统强度及其相互配置关系,即相应于东亚夏季风不同强度,与东亚海陆热状况密切相关的“纬向驻波”特征,研究夏季风流型与中国东部降水分布的相关。本文数值试验研究了东亚夏季风基本气流汇合特征与海陆纬向驻波环流型的相关;夏季暖湿区分布,暖湿舌形成与中国东部降水关系。还研究了我国东部雨带形成的高、低层流场的动力结构以及南亚高压活动特点。
1992, 15(2): 21-29.
摘要:本文着重讨论计算太阳总辐射的起始数据和经验系数的稳定性问题。在作者已完成晴天太阳总辐射计算的基础上,对实际云天条件下的总辐射进行拟合,并将其与其他方法结果进行比较。同时,还对各类公式的敏感性和经验系数的稳定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本文所得公式精度较高,系数较稳定,总辐射对该式系数变化的反应并不敏感。还分析了经验系数的地理分布。发现经验系数与年平均水汽压的负相关比较明显。最后简单地分析了总辐射的全国分布。
1992, 15(2): 30-36.
摘要:本文在物理化学模式的基础上讨论了雨滴对云下污染气体SO2、H2O2、O3、NH3、CO2的冲刷过程。除了H2O2、O3与S(Ⅳ)的液相化学反应以外,还考虑了Fe3+、Mn2+的催化氧化作用。计算结果表明:(1)存在雨滴SO42-浓度谱和PH值谱的可能性;(2)云下气体冲刷决定于下列因子:雨滴内污染物的初始浓度、降水强度和NH3气体浓度等;(3)模式结果可用于解释一些观测现象。
1992, 15(2): 37-44.
摘要:利用1979年1月到1987年12月美国国家气象中心六个层次的月平均风场资料,分析了东半球跨赤道气流的季节变化及其年际异常。得到冬、夏跨赤道气流的输送集中在对流层下部,冬季向南,夏季向北;春、秋跨赤道气流的输送集中在对流层上部,春季向北,秋季向南。低层跨赤道气流位置稳定,南北风方向转换时间为3月和11月;高层跨赤道气流位置变化较大,南北风转换时间为6月和1月。在El Nino年,跨赤道气流出现明显的异常,但表现形式不尽相同。ElNino年,夏季下层跨赤道气流稳定建立的时间比正常年推迟2—3候,且季内变化大,稳定维持时间短。
1992, 15(2): 45-53.
摘要:本文分析了1979年5—7月季风试验(MONEX)期间的降水量场,指出了低纬地区降水量分布的若干特征及主要气流和地形对降水量场特征形成的影响。文中还分析了从降水量场反映的大气低频振荡及各地区降水的互相关性。
1992, 15(2): 64-72.
摘要:本文运用系统论观点和模糊数学方法建立了玉米气候适宜度动态模型,并利用盛产玉米的中国河北省和美国密苏里州的实测资料计算了各种玉米气候指数。结果表明,河北省的玉米气候条件略优于密苏里州。最后,通过对其动态形成的分析,并与生产实况相比较,证明了结果的可靠性以及适宜度理论和动态模型在农业气候资源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1992, 15(2): 73-81.
摘要:本文根据农田土壤水分的零通量面确定作物最大吸水深度,提出了泾阳冬小麦较为适用的根系吸水模式。运用温度梯度和水分梯度共同作用下的农田土壤水分运动方程,模拟了1988年泾阳气象站试验田的冬小麦在拔节后期到成熟期这一时段农田土壤含水量的时空变化。与实测值相比,模拟效果较好。
1992, 15(2): 82-91.
摘要:本文发展了一个综合考虑光长和温度非线性效应的水稻发育速度模式,并通过变换衍生出水稻生理发育日概念及计算方法,借此考察水稻叶龄、茎蘖消长和叶面积动态变化过程的特点,采用线性/非线性模型、带弱时滞/强时滞效应的Logistic模型,分别建立了水稻叶龄、茎蘖动态和叶面积动态随累积生理发育日增加而变化的农业气象监测模式。最后,以大田实测资料作了应用检验。
1992, 15(2): 92-100.
摘要:本文简介我国气象部门现行玉米监测信息系统状况。分析历史资料的服务效果并对现行玉米监测方法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
1992, 15(2): 101-110.
摘要:本文发现在200百帕高空急流区存在着强烈的非地转现象,它可激发出大尺度的稳定的重力惯性波,并向周围传播。在高空急流右后方波能量最易发展加强。重力惯性波的形成、维持和移动也决定了暴雨的形成、维持和移动。
1992, 15(2): 111-118.
摘要:本文从统计珠江三角洲6月降水量的相关函数着手,推算出相对内插标准误差与相关函数的统计关系,并依据内插标准误差不大于观测随机标准误差的原则,估算出该地区雨量站网的平均合理间距为36km。然后以最佳内插法分别计算各站点的最佳内插标准误差,进而制作研究区雨量站网的合理间距分布图,并给出增设站点的具体位置和数量。
1992, 15(2): 119-125.
摘要:本文根据1984年1月至1985年春在常州地区观测到的气象资料,分析了常州市区贴地、低层逆温的季节变化及冬秋季日变化特征。1987年1月8日利用大气航测SO2、气溶胶浓度资料和低探,分析了冬季大气污染物浓度分布特征,同时,用地面多波段摄影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真实直观地取得在逆温生消时,大气污染物输送过程中的“泡状结构”和垂直通道结构的图像照片。
1992, 15(2): 126-133.
摘要:本文研究了由于边界层内非线性平流作用所引起的湍流边界层对大气运动中的动能耗散率即变性能量的影响。得到了根据宏观外参数来求边界层中动能耗散的公式。结果表明,非线性平流作用将改变变性能量的大小,其影响也随着系统特征的改变而改变,进一步改进了对变性能量的认识。文中还将非线性平流对变性能量影响的结果与地转动量假定下的相应结果加以比较与分析。
1992, 15(2): 134-140.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的一些气象业务部门正在应用UHF或VHF信道传输各种气象数据、天气图和雷达回波图等。本文介绍用UHF波段手持式报话机把多普勒雷达速度回波图传输到江苏省气象局的原理。
1992, 15(2): 141-152.
摘要:《周礼》十煇为世界最早的光象分类体系。其含义历来众说纷纭。有探讨、重建并评价的必要。本文比照历史上有影响的五家十煇定义,分析其含糊矛盾之处,提出复原十煇原义的三条原则,从而重建了十煇原义表,介绍了古代观测十煇的方法。最后对《周礼》十煇这个光象分类体系进行了评价。
地址:江苏南京宁六路21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邮编:210044
联系电话:025-58731158 E-mail:xbbjb@nuist.edu.cn QQ交流群号:344646895
大气科学学报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