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 13(1): 1-10.
摘要:本文对云中降水造成的雷达回皮涨落信号进行模拟,为使模拟信号接近实际,加入了一定量的均匀白噪声。模拟试验旨在检验由常规测雨雷达回波涨落信号考虑与湍流信息密切相关的两个问题:1)雷达回波视频信号的涨落谱方差δF2与降水粒子的多普勒频率谱方差δf2之间是否近似地满足关系式δF2=2δf2。2)能否对同一个雷达发射脉冲用相邻两雷达脉冲体积V1、V2中的涨落回波之和代替大体积V3(它等于V1加V2)中的涨落回波,估计v3的涨落谱方差。模拟结果表明:以上两点基本可行。本文并对误差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1990, 13(1): 11-22.
摘要:本文使用一个地表温度由热平衡方程所控制的p—σ混合坐标5层原始方程球带模式,模拟了北半球冬季热带太平洋SST暖异常所产生的热带环流及其准双周周期振荡的异常特征。研究表明:SST暖异常可以产生热带辐合带上间隔约25—30个经度的降水中心,这种现象可能是SST暖异常区的扰动能量向西频散所造成的,而扰动相速则是向东的。SST暖异常愈强,引起的降水、高低空越赤道气流、北半球副热带西风气流、扰动西侧的反Walker环流及高层东风异常和扰动东侧的顺Walker环流以及高层西风异常也愈强。SST暖异常位于东太平洋时,所引起的这些异常也偏东,一般强度较弱。随着准双周振荡的衰减,不同SST暖异常所引起的环流和降水异常之间的差异也愈小。
1990, 13(1): 23-31.
摘要:本文从逐日降水过程干湿日演变的一阶Markov链及日降水量的Γ分布模式出发,在理论上得到任意给定时期N日降水总量及最大日降水量的理论分布函数,同时得到N日总降水量和最大日降水量的数学期望和方差。对所得模式利用上海、北京、广州、沈阳和荆州等5个代表站的实测资料验证,拟合效果较好,由此初步证实所得模式的普适性。因此,可利用该模式估计任意给定时期内N日降水总量和最大日降水量的概率以及相应的降水保证率。
1990, 13(1): 32-39.
摘要:本文基于诊断分析结果,使用郭晓岚—钱永甫的p—σ坐标5层原始方程球带模式做了南半球冷空气活动影响北半球夏季风的对比试验。文章着重分析了北半球亚洲夏季风地区(特别是东亚地区)的流场、气压场、降水场以及非绝热加热场对澳大利亚地区有、无冷空气活动的不同响应。结果指出,南半球澳大利亚地区的冷空气活动能够引起东亚地区夏季风的加强和北进,但会使印度季风减弱或中断。在其影响过程中,经向风扰动呈现出由南向北的传播,其时间滞后约12天左右。
1990, 13(1): 40-49.
摘要:本文对一次低空急流过程的数值模拟结果作了动力学分析,着重讨论了急流区的环流结构及积云对流对其发生、发展的影响。主要结果为:低空急流区有一对横向非地转二级环流,它是低空急流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强频散的低空急流与积云对流造成的静力不稳定场耦合,诱发出不稳定的中尺度重力惯性波,通过Wave—CISK机制引导到低空急流与二级环流的发展;低空急流发展过程中的非地转特征和二级环流都是重力惯性波发展的产物。
1990, 13(1): 50-56.
摘要:雷达观测表明对流云中降水的脉动很大。本文用最大熵谱法分析雷达观测资料,发现暖对流云中降水的脉动周期只有一个,约在20分钟左右;而冷对流云中降水的脉动周期却有两个,大的脉动周期约在20至30分钟,小的周期约在11至15分钟。本文并讨论了降水脉动双周期的成因。
1990, 13(1): 57-70.
摘要:本文给出一个可用于气候模拟和敏感性试验的低分辩率原始方程大气环流谱模式。模式垂直方向分3层,水平方向用球谐函数展开,菱形截断10个波,加进了与之适应的物理过程:辐射、对流调整、大尺度凝结、下垫面输送等。用实际纬向平均场作初始场,基本模拟出全球1月和7月的气候分布,对季风雨带模拟得较好。本模式可用于研究我国气候变化及季风的形成和维持机制。
1990, 13(1): 71-80.
摘要:本文主要根据美国著名生物气象学家Steadman,R.G.提出的感热温度理论.结合我国具体情况,计算了我国各地1、4、7、10月(分别代表冬、春、夏、秋四季)的感热温度状况,填绘了各季节的平均感热温度分布图,并对各地四季的天气气候条件进行了分析、对比,得出了我国各地四季的天气气候特点及其对人体活动影响的初步结论。
1990, 13(1): 81-90.
摘要:本文用高斯(正态)模式(G·S)、Egan模式、SCIM模式及本文推荐式(GCEM),分别计算了南京大厂区在中性条件下SO2的瞬时浓度,并与实测浓度作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考虑了地形校正及化学衰减项的本文推荐式与实测浓度有较好的一致性。
1990, 13(1): 91-98.
摘要:本文对南京气象学院50米气象塔观测系统的测温精度进行了仔细分析,指出测温精度优于0.1℃,分析结果与国家气象局的鉴定结果相当吻合。
1990, 13(1): 99-109.
摘要:本文利用Fraedrich,K.参数化讨论了零维能量平衡模式平衡态特性,在此基础上对全球温度变化的随机模式作了重新认识和改进,并用1881—1981年北半球温度距平序列对改进后的模式作了检验。
1990, 13(1): 110-116.
摘要:本文将Cho的云模式引进大尺度位涡方程,利用FGGEⅢb资料计算了ITCZ区域的位涡源汇,并分析了它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Cho的云模式能较好地描述积云对流造成的位涡垂直输送。
地址:江苏南京宁六路21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邮编:210044
联系电话:025-58731158 E-mail:xbbjb@nuist.edu.cn QQ交流群号:344646895
大气科学学报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