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封面、封底、目录

      2010, 33(6).

      摘要 (1137) HTML (0) PDF 284.85 K (15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2010总目录(中英文)

      2010, 33(6).

      摘要 (1202) HTML (0) PDF 453.66 K (19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利用海洋强迫的大气主模态提高大气动力季节预报

      2010, 33(6): 641-646.

      摘要 (1364) HTML (0) PDF 3.55 M (24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数值模式的季节预报技巧主要与大气外强迫的变率密切相关。当前的大气环流模式(general circulationmodels,GCMs)通常不能准确地模拟出与大气外强迫有关的响应模态和响应强度,从而 导致了预报误差的产生。本文给出了一种后处理方法,有助于降低模式的系统性误差,并提高季节 预报技巧。

    • 复杂环境背景下高温天气过程的数值模拟和成因分析

      2010, 33(6): 647-656.

      摘要 (1369) HTML (0) PDF 3.98 M (20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wrf模式对2008年7月初发生在江苏沿江及苏南地区包括沪宁高速公路在内的一次高温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利用ARCGIS9.3中的数字高程模型(DEM)对高温天气形成的地理背景进行了空间分析,并进行了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类型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此次高温天 气过程中温度平流项对地面增温影响较小;江苏上空的大气呈稳定状态,且有强烈的下沉运动,有利于高温的形成;高温时段,江苏大部分地区高、低层大气都为相对湿度低值区,空气干燥,且地面水平风速较小;高温期间,研究地段内的向下长波辐射很强,使江苏迅速增温;地形因子对沪宁高速公路沿线高温天气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焚风效应来实现的,而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通过所获得的感热和释放的潜热不同来影响近地层温度的

    • 2008年6月20-21日一次β中尺度切变线、低涡降水机制研究

      2010, 33(6): 657-666.

      摘要 (1370) HTML (0) PDF 9.73 M (20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WRF中尺度数值模式,模拟2008年6月20-21日江淮一次β中尺度切变线、低涡降水过程。分析发现:低层大尺度的0.5×10-6m2·s-1·K·kg-1的大值位涡为切变线暴雨提供了背景场,在其南部边缘,低层的切变辐合及云水形成的非绝热加热,导致了正位涡的增长,使低层正涡度加大引起降水加强。低层的正位涡通过上升运动向上传递,导致了高层位涡正异常,高层位涡的正异常又可导致低层的气旋性涡度进一步加大并使降水加大;β中尺度低涡的生成与大别山地形关系不大,主要是由对流层高层正位涡异常引起,但是低涡的维持及降水与大别山的地形坡度密切相关,当地形平坦时,不利于低涡维持和降水加强,当具有大别山的地形坡度时,不论山脉的高低都有利于低涡维持和降水加强。

    • 中国降水稳定同位素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010, 33(6): 667-679.

      摘要 (3089) HTML (0) PDF 2.74 M (85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IAEA\WMO\GNIP的降水稳定同位素资料,分析了中国降水稳定同位素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整体来看我国降水稳定同位素有明显的大陆效应和高度效应。各地大气降水线存在地域差异,内陆地区同一站点冬、夏半年也有明显差异,显示出水汽团特性的不同。不同地区降水稳定同位素(δ和过量氘)的季节变化特征明显不同,表明主要水汽来源存在季节性差异。通过对比长序列降水稳定同位素的年际变化与季风和ENSO指数的关系,发现ENSO与降水稳定同位素有显著的正相关,但不一定通过影响降水量来引起降水稳定同位素(stable isotope in precipitation, SIP)的变化。重点分析了我国降水量效应、温度效应的特点,指出沿海和西南等季风区主要受降水量的影响,北方非季风区温度效应起主要作用,交叉地带则两种效应都有影响。

    • 江苏沿海地区雾的气候特征及相关影响因子

      2010, 33(6): 680-687.

      摘要 (1475) HTML (0) PDF 1.38 M (25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江苏沿海6个基本气象站49a(1960-2008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对江苏沿海地区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和雾过程持续时间等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探讨了影响沿海雾生成的相关因子。结果表明:江苏沿海地区雾日数呈江淮地区>沿江苏南地区>淮北地区的特点;其年代变化总体是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21世纪后明显下降;雾日数呈春季和初冬季节多、夏秋季节少的分布特点;一天中雾大部分时段出现在01-09时,春秋季节雾频次最高的时次在早上的06-07时,强浓雾次数在07时(春季)或08时(冬季)前后达到最大;各地雾过程出现的频次随着雾持续时间的增加而减少,持续时间大于6h雾的频次近年来在增加,且雾持续时间极端最长有上升趋势。沿海地区雾绝大多数发生在风速小于等于7m/s的情况下,以1-3m/s最为适宜,多出现在NNE-SSE风情况下。雾季平均海水温度为7.45~22.24℃

    • 一次西南涡引发MCC暴雨的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特征分析

      2010, 33(6): 688-696.

      摘要 (3283) HTML (0) PDF 5.96 M (55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卫星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08年6月30日至7月1日发生在滇东北和四川盆地南部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分析发现,850hpa四川盆地南部西南涡引发的中尺度对流复合 (mesoscale convective complex,MCC) 是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700hpa青藏高原东南侧西南涡引发的中尺度对流云团并入MCC后导致MCC迅速加强并向西移动。MCC生成于对流层高层急流出口区左侧强辐散区和低层强辐合区。雷达回波上“人”字形回波、平行短带回波和逆风区的出现说明MCC内部存在多个β中尺度对流系统,直接造成多个暴雨中心。MCC成熟阶段表现出中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的动力特征,其前沿中层以下有强气流流入,以上则有强气流流出。MCC消散阶段从低层到高层都有强西南气流进入,相应气流辐合减弱,失去中尺度组织结构。

    • 梯度法计算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存在的问题

      2010, 33(6): 697-702.

      摘要 (2610) HTML (0) PDF 1.61 M (67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2009年春季内蒙古苏尼特左旗风速、空气温湿度的野外观测资料,用梯度法研究荒漠化草原区空气动力学粗糙度Z0时发现,Z0有明显的日、月分布规律。中性条件下,根据风速对Z0的不同影响可分为3个特征区。梯度法计算Z0有风速条件约束,只有在风速较大时计算的Z0真实可靠,确定可靠风速区域是正确应用梯度法计算Z0的关键。Z0随风速值的增大成指数关系递减,可从指数函数的收敛性确定Z0。

    • 广东蒸发皿蒸发量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2010, 33(6): 703-710.

      摘要 (1406) HTML (0) PDF 1.45 M (23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广东省的气候变化规律及其成因,利用1963-2003年广东省86个气象站点的观测数据,采用Mann-Kendal非参数检验方法、EOF经验正交分解方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广东省近43a来蒸发皿蒸发量及其主要影响因子(日照时数、风速、降水量、饱和差、气温日较差、气温等)进行了相关性及趋势性分析。结果表明:43a来广东省的季蒸发皿蒸发量的下降主要表现在春季、前汛期和后汛期,其减少趋势通过或接近通过99%置信水平的统计检验,而秋季的变化不明显;四季蒸发皿蒸发量的下降主要表现在粤东沿海、珠三角和粤西南等沿海地区,不同季节气候变异中心的位置不同;日照时数下降以及风速、气温日较差的减小可能是近年来广东四季蒸发皿蒸发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 宁夏北部一次短时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特征分析

      2010, 33(6): 711-718.

      摘要 (1334) HTML (0) PDF 4.39 M (21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自动站、闪电定位信息、多普勒雷达、卫星黑体亮温等气象资料,对2008年7月18日夜间宁夏石炭井的短时暴雨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单站短时暴雨是在“西高东低”的环流背景下,受东北冷涡后部横槽和低值系统影响,由两个相对较强的对流单体先后影响而后合并维持造成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在宁夏北部持续时间近6h,云顶亮温梯度最大值维持在石炭井一带;对应3次强降水时段,雷达回波强度、回波顶高、VIL出现了3次峰值,径向速度出现了气旋式辐合和逆风区结构,逆风区出现时间较强降水出现提前了20-30min,与强降水的发生、发展和减弱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闪电发生高密度区位于降水中心前缘,闪电频率突然增大时间较强降水出现超前1h。

    • 分形闪电通道模型的建立及其电磁辐射特征

      2010, 33(6): 719-724.

      摘要 (1481) HTML (0) PDF 1.25 M (24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高速摄像系统获取的自然闪电通道形状,利用分形方法构建了分形闪电通道模型,分析计算了闪电通道的弯曲对地面附近不同方位、不同距离处回击电磁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00m到10km的近距离范围,不同方位的回击垂直电场峰值之比为0.8-2.3;而当距离增加时,这种差别逐渐消失。但无论距离远近,地面水平磁场随方位角都存在较明显的差异,不同方位的回击磁场峰值差异达到2-4倍。与假定通道笔直的回击模型相比,分形闪电通道模型能很好地再现回击过程电磁辐射的高频分量和次峰等细微现象。

    • 一种神经网络的云图短时预测方法

      2010, 33(6): 725-730.

      摘要 (1279) HTML (0) PDF 2.98 M (26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依据6hT213数值预报产品的资料,采用EOF展开和人工神经网络等方法,对卫星云图短时预报方法进行研究。首先对卫星云图灰度值样本序列进行EOF展开,将提取出来的时间系数作为建模的预报量,以数值预报产品的物理量场作为预报因子,建立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将预报得到的时间系数与空间特征向量进行时空反演,实现对未来6H云图的预测。预报方法的独立样本试验证明,预测结果与实际云图的主要特征基本吻合,尤其在预测云图的大体分布和发展趋势上得到了较好效果。

    • 降水对雾中能见度参数化的影响

      2010, 33(6): 731-737.

      摘要 (1550) HTML (0) PDF 2.43 M (25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雾的能见度是雾滴数浓度和含水量的函数,可以利用雾滴数浓度和含水量进行参数化得到能见度拟合值。但是当雾中有降水存在时,降水会影响雾滴数浓度和含水量,进而影响能见度参数化。2009年1月19日至3月5日在湖北恩施雷达站进行了包括雾微物理特征、雨滴谱及雨滴末速度、能见度以及基本气象要素的观测。利用不同的能见度参数化公式得到能见度拟合值,并与实测值进行对比分析,考虑雾中降水影响时的能见度拟合值要比不考虑降水时的能见度偏差大,因此在有降水伴随雾产生时,降水的效应可忽略不计。同时,利用40%的雾滴谱观测数据建立了良好的模型用于拟合当地的能见度,并利用Gultepe公式得到相应的参数,对当地的能见度进行了计算和预报。

    • 新一代天气雷达超级单体风暴中气旋特征分析

      2010, 33(6): 738-744.

      摘要 (2705) HTML (0) PDF 2.05 M (74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超级单体风暴常伴随着冰雹、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最本质的特征是有一持久深厚的几千米尺度的涡旋———中气旋。利用2003-2009年福建龙岩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到的32次超级单体风暴,分析了超级单体风暴中气旋的时空分布、结构特征以及旋转速度大小、中气旋顶和底的高度、伸长厚度以及切变值等特征量。结果表明:90%以上的超级单体中尺度气旋是与冰雹、雷雨大风、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相联系的。统计8次有详细灾情的雷雨大风或冰雹天气过程发现,中气旋强度不断加强,中气旋厚度加大,最强切变中心突降时将产生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 2008年初湖北省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温度平流配置分析

      2010, 33(6): 745-750.

      摘要 (1418) HTML (0) PDF 2.09 M (22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1月11日—2月1日湖北省低温雨雪冰冻过程进行温度平流空间分布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低温雨雪冰冻期间,湖北省近地层不断有弱冷空气补充和渗透;中层暖平流、低层冷垫和南方沿冷垫向上爬升的暖空气是湖北省降雪最基本的条件,而湖北省东部出现强降雪的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低层偏东回流带来的暖平流;当冷空气充斥湖北省上空整层大气时,则预示雨雪将减弱停止。

    • 地面电场仪测量数据的误差来源及分析处理

      2010, 33(6): 751-756.

      摘要 (1382) HTML (0) PDF 1.93 M (26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地面电场仪测量数据准确性和一致性会直接影响到其在研究区域大气电学和进行雷电预警工作的应用准确度。通过模拟理论计算和实际观测数据进行的统计对比分析,指出了电场仪自身高度和周围环境均会产生测量误差,不同高度上的电场测量值与地表处均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性。在晴天和雷暴两种天气情况下,由于产生地面电场的电荷源不同,提出了分别利用统计和线性拟合对这两类测量数据进行修正的方法。

    • 南京气溶胶水溶性离子粒径分布及其随高度的变化

      2010, 33(6): 757-761.

      摘要 (1350) HTML (0) PDF 1.06 M (25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9年1月对南京市河西生活区距地面1.5、54和80m3处同步进行了大气颗粒物采样,并用离子色谱对样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随着高度的增加,PM10和PM2.1的质量浓度逐渐降低,而总离子浓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大。气溶胶中最主要的3种水溶性离子分别为NO-3、SO2-4 、Ca2+,且3个高度的NO-3 与SO2-4 浓度之比均大于1,表明该生活区移动排放已经成为大气气溶胶离子的主要来源。3个高度处各离子粒径分布规律为:SO2-4 、NO-3、K+在043~11μm出现峰值;Ca2+、Mg2+、NO-2在47~58μm出现峰值;Na+、Cl-、F-在043~11μm和47~58μm出现双峰。

    • 淮河流域陆面水文过程的数值模拟

      2010, 33(6): 762-768.

      摘要 (1623) HTML (0) PDF 4.33 M (24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生物—大气传输模式(BATS模型)模拟了淮河流域山丘区和平原区在1998年汛期的暴雨洪水过程,从陆地—大气间水量交换的角度揭示了径流量、土壤含水量、土壤质地、植被分布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对于山丘区和平原区而言,根系层土壤含水量、土壤质地以及土壤颜色的变化对径流量的影响具有相似性,但是敏感性不同;而山丘区和平原区深层土壤含水量和植被覆盖率变化对径流量影响的作用正好相反。这些结果显示,由于山丘区与平原区的不同气候和下垫面条件,而造成两者水文性质的差异性,反映了大气—水文之间关系与作用的不同特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地址:江苏南京宁六路21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邮编:210044

联系电话:025-58731158    E-mail:xbbjb@nuist.edu.cn    QQ交流群号:344646895

大气科学学报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