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
    • 赤道太平洋次表层要素变化特征及其与表面风应力关系

      2006, 29(2): 145-150.

      摘要 (759) HTML (0) PDF 922.68 K (12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EOF方法,讨论了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散度、表面风应力和纬向流的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赤道太平洋次表层要素场EOF的前2个主分量占其总量的主要部分,第2主分量的变化超前第1主分量8月左右;次表层温度、异常散度、表面风应力基本同步变化且超前纬向流变化34月。推断其可能关系为:赤道太平洋表面西(东)风应力异常→赤道太平洋海水次表层上层异常辐合(辐散)、下层异常辐散(辐合)→海水异常下沉(上翻),使得次表层海水温度的异常升高(降低),并促使次表层纬向海流的异常向西(东)。

    • 对流层顶气压与气温的年(代)际变率研究:冬季特征

      2006, 29(2): 151-157.

      摘要 (740) HTML (0) PDF 1.68 M (13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对流层顶气压、气温资料,研究了1979-2002年冬季全球对流层顶气压、气温的年际和年代际变率。选取了冬季对流层顶变率最大的区域来定义气压指数、气温指数。通过分析得到:(1)全球对流层顶气压、气温随纬度的增加而增高,但在整个热带地区和高纬度地区对流层顶气压、气温的分布较均匀。在分析时段内全球平均的对流层顶气压呈下降趋势,气温呈降低趋势。这些从全球资料得到的结果支持了已有的从部分探空资料所得到的结果。(2)对流层顶变率最大值出现在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最小值出现在低纬度地区。气压指数和气温指数显示出准13a及准36a的周期。在1992年以前准3a的周期变化较强,1989年后准6a较强,显示出年际变化的年代际差异。对流层顶气压与对流层顶气温在全球大部分地区都呈显著正相关,但在热带和副极地的部分地区相关较弱。对流层顶气压与对流层平均气温在全球大部分地区都呈显著负相关,但在极地地区有正相关关系,显示了对流层顶与对流层内部变化关系的复杂性。

    • 区域气候模式(RegCM2)与水文模式耦合的数值试验

      2006, 29(2): 158-165.

      摘要 (765) HTML (0) PDF 1.08 M (14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建立不均匀的地表径流算法,修改RegCM2的径流方案,设计了一个适合与气候模式RegCM2耦合、能模拟水文站流量的汇流模式,模拟了1998年6、7、8月降水的空间分布,分析了该径流方案对降水、地表热量通量、地表径流、土壤湿度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1)该方案在模拟1998年长江流域降水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降水量的模拟,其影响大致是总降水量的10%;(2)地表径流方案改变了地面向大气输送的热量通量,这种作用随时间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与地表水分的再分配有关;(3)本方案计算的土壤渗透率较强,在暴雨初期,产生径流较少,而在暴雨后期土壤湿度增大,产生的地表径流较大,这一点更符合洪水形成的特点;(4)水文-气候耦合模式模拟了两个长江水文站的流量,模拟值基本反映了实测值的变化趋势,也表明耦合模式基本能反映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大暴雨期间的地表水文过程。

    • 热带太平洋风应力距平场的主振荡型分析

      2006, 29(2): 166-172.

      摘要 (752) HTML (0) PDF 1.41 M (14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FSU(Florida State University)风应力逐月资料,运用POP方法,分析了热带太平洋地区风应力异常场结构与ENSO的联系。结果显示:纬向风应力有35、47和57月周期的传播型振荡;经向风应力有28和38月周期的传播型振荡。得到纬向、经向风应力传播型与ENSO振荡的耦合关系。同时指出,对ElNino/LaNina这样的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现象的时空演变,应注重多种振荡混合的作用,而不应只分析单一模态的作用。风应力异常的局地振荡对ElNino/LaNina的影响也不应忽视。

    • 中国夏季雨日降水量的概率分布

      2006, 29(2): 173-180.

      摘要 (877) HTML (0) PDF 767.44 K (15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全国174站夏季逐日降水资料估计了雨日降水量的无条件和有条件概率密度函数,并递推得各站1至20 d内最大日降水量的概率分布及10d、20d内最大日降水量≥10mm、≥25mm、≥50mm的概率。主要结果是:在无条件和前一天有雨或无雨条件下雨日降水量Γ分布的形状参数α都小于1,且差别不大,而绝大部分站无条件下的尺度参数β大于前一天无雨条件下的β0而小于前一天有雨条件下的β1;无条件和分条件下,雨日降水量的均值和方差的地理分布都是东南沿海地区大于西北内陆地区,且绝大部分站无条件下的μ、σ2分别大于前一天无雨条件下的μ0、σ02,而小于前一天有雨条件下的μ1、σ12;Γ分布能较准确地逼近前一天无雨和前一天有雨两种条件下雨日降水量的样本频率分布;10d、20d内最大日降水量≥10mm、≥25mm、≥50mm概率的地理分布,都是东南沿海地区大于西北内陆地区,与同样等级的样本频率的地理分布非常接近。广西西部、云南东部一带为高值区,安徽南部、江西北部一带为次高值区。

    • 华北平原冬麦田土壤CH4的吸收特征研究

      2006, 29(2): 181-188.

      摘要 (726) HTML (0) PDF 462.36 K (13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GC)法,对华北平原冬小麦拔节-成熟期间麦田土壤CH4气体通量进行了测定,得出华北平原典型冬麦田土壤是大气CH4的弱吸收汇。试验期间土壤CH4通量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麦田拔节-成熟期间土壤CH4通量日平均值为-18.3μg·m-2·h-1,波动范围为-4.3-24.4μg·m-2·h-1;在土壤CH4通量的日变化中,观测到麦田土壤在午间和夜间都有一个吸收峰,峰值出现的时间因生育期不同而有所不同。试验期间CH4通量日平均值与土壤温度关系不明显,而与土壤水分呈负相关(α=0.01);日变化中土壤CH4通量与地表温度的相关性较差,而与5cm地温相关密切。麦田拔节-成熟期间土壤CH4通量日平均值随NH4+-N施用量的增加呈递减规律,农田秸秆还田后不利于土壤对CH4的吸收。

    • 热带和热带外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特征的比较

      2006, 29(2): 189-195.

      摘要 (744) HTML (0) PDF 883.92 K (12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比较分析了热带和热带外太平洋海气系统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在海气系统异常的方差构成中,北太平洋区域以年代际异常为主,热带太平洋区域年际和年代际异常相当;表(浅)层海洋与大气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对同一季节、区域是一致的,且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均发生由低模态向高模态的转变;北太平洋区域的7月与此不同,这与该季节近表层海温层结稳定有关;年际尺度的海、气异常与ENSO有关,且以热带太平洋区域1月最典型,7月次之,北太平洋区域1月再次之,7月无明显关系。

    • 江苏气温长期变化趋势及年代际变化空间差异分析

      2006, 29(2): 196-202.

      摘要 (874) HTML (0) PDF 1.77 M (13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江苏省60个气象站1961-2001年的逐月气温资料,研究了江苏气温的长期变化趋势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1)近40a来江苏省年平均气温升高了约1℃,其中冬季3个月(12月-次年2月)升温最明显,夏季7、8月降温明显。各季节和年平均气温年代际变化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基本上是20世纪60年代有降低趋势,70年代到80年代前期趋势不明显,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气温快速升高,因此,年、春、秋、冬季最高温度出现在90年代。其中夏季气温在90年代后期又有所下降,夏季最高出现在60年代。2)长期变化趋势和年代际变化在空间上也有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温度变化幅度上,春、秋、冬和年平均气温在全省都是升高的,其中苏南和江苏北部的徐连地区春、冬季和年平均气温升高最明显,秋季苏南地区升温最明显;夏季大部分地区气温有下降趋势,其中东部沿海和西南部降温最明显,而北部部分地区则有弱的升温趋势。

    • 东北雨季的划分及其特征

      2006, 29(2): 203-208.

      摘要 (888) HTML (0) PDF 1.62 M (14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1951-2001年东北地区9站旬平均降水量资料划分了东北雨季,确定了雨季开始旬序、结束旬序、持续期和降水量,分析了雨季各特征量之间的关系,探讨了雨季前后大气流场的差异,研究了雨季特征量与热带海温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1)东北雨季平均在7月中上旬开始,8月中上旬结束;51a雨季降水量与9站夏季Z指数密切相关,表明了雨季降水基本反映了该地区夏季降水的特征;(2)一般说来,雨季开始早,则持续期长,降水量大,反之亦然;(3)东北雨季主要受东亚夏季风的控制,季风增强北进,雨季开始,季风减弱南撤,雨季结束;(4)东北雨季特征量有短期气候预测时间尺度上的热带季节海表温度距平前兆信号。

    • 云的移动轨迹成像模拟及云量变化分析

      2006, 29(2): 209-214.

      摘要 (901) HTML (0) PDF 992.11 K (13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全天空数字成像仪的等角投影成像原理为基础,将云型简化为正方体及圆柱体云体,模拟了相同云体在不同空间位置的移动轨迹情况,对其所占面积变化(云量)进行了计算,并对云在移动过程中云体侧面成像情况做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云量随空间位置变化情况与云的宽高比相关,当宽高比大于某一值时云量随天顶角(云所处位置)的增大先增大而后减小,反之则随着天顶角的增大而减小。

    • 神经网络方法在广西日降水预报中的应用

      2006, 29(2): 215-219.

      摘要 (836) HTML (0) PDF 665.48 K (12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广西前汛期5、6月区域平均日降水量作为预报对象,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进行新的数值预报产品释用预报研究。对T213预报因子进行自然正交分解,有效浓缩数值预报产品因子的预报信息,并结合日本降水预报模式因子建立广西3个不同区域的逐日降水神经网络释用预报模型。运用与实际业务预报相同的方法对2004年5、6月进行逐日的实际预报试验,并与T213的降水预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3个区域日平均降水量神经网络预报模型,在预报性能上明显优于同期的T213降水预报。

    • VAD技术三种仰角策略反演风场的比较和应用

      2006, 29(2): 220-227.

      摘要 (1064) HTML (0) PDF 1.88 M (15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不同天气情况的资料分别采用单仰角VAD方法和多仰角VAD方法进行风场反演,比较了这两种算法的反演结果,提出了融合两种方法优点的自适应仰角取样方法,并进行反演比较,结果表明:单仰角和多仰角策略各有所长,采用自适应仰角取样策略结合两种方法优点,在某些场合下可以获得更有参考价值的VAD反演结果。

    • 北京强雷暴的地闪活动与雷达回波和降水的关系

      2006, 29(2): 228-234.

      摘要 (1733) HTML (0) PDF 1.43 M (15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2000-2001年发生在北京地区的8次天气过程进行了闪电与降水特征的统计分析,并针对两类典型暴雨和冰雹天气进行了详细的雷达、闪电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降雨和降雹天气的地闪特性具有明显差异。降雹天气的正闪比例较大,特别在降雹前正闪频数增加剧烈。闪电通常发生在45dBZ以上的回波区,比目前“闪电在中纬度通常发生在3045dBZ”等其他一些研究结果偏高。

    • 可数背景状态下QBD过程的平稳分布尾渐近态

      2006, 29(2): 235-241.

      摘要 (774) HTML (0) PDF 286.63 K (14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考虑在可数背景状态下,时间离散的拟生灭过程(QBD过程)平稳分布的尾概率的渐近态。通过对QBD过程某些条件的限定,应用马尔可夫更新定理,得出在一定合理的条件下,当水平趋于无穷时的尾概率的几何衰变。通过初等方法,将该结论应用于时间离散的加入最短队模型。

    • 一类退缩反应扩散方程组初边值问题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

      2006, 29(2): 242-248.

      摘要 (822) HTML (0) PDF 290.83 K (13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紧性理论,证明了扩散现象中出现的一类退缩抛物型方程组初边值问题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

    • 华南前汛期暴雨气候特征的研究

      2006, 29(2): 249-253.

      摘要 (735) HTML (0) PDF 826.86 K (12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华南地区26站1958-2000年逐日降水资料,对华南前汛期暴雨降水的气候特征进行了统计研究。结果表明,华南前汛期暴雨降水量和频次的变化趋势都呈略减少的特征,都有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的长期演变特征;华南的暴雨近50%集中发生在前汛期,其中又以福建与广东的西北部为甚,华南的西南部较小;华南前汛期的降水有近40%为暴雨,多年平均暴雨百分率的大值中心在广东沿海地区,最大可达44%,有两个小值中心,它们分别位于广西广东西部和福建,最小只有26%。

    • >短论
    • 越赤道气流与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的联系

      2006, 29(2): 254-257.

      摘要 (756) HTML (0) PDF 258.80 K (12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1951-2002年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气候资料和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资料,研究了越赤道气流的年际变化及其对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自1951年以来,越赤道气流总量呈增强趋势,且持续性好;索马里急流是最主要的越赤道气流,且比较稳定,它是影响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的重要环流因素。

    • 江南北部地区梅雨期降水与海温的SVD分析

      2006, 29(2): 258-263.

      摘要 (767) HTML (0) PDF 1.80 M (13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江南北部地区梅雨期降水和海温的SVD分析结果表明,与江南北部地区梅雨期降水异常相关的海温分布型是西正东负型,关键区恰好处于相关最显著的部位。前一年10-12月为海温的关键影响时段,且与梅雨期降水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在该海温异常型的影响之下,江南北部地区次年梅雨期降水异常表现为同位相变化特征,而长江以南的下游地区为受其影响最显著的区域。

    • 基于VPN和多层次Web结构的纺织业ERP集成系统的设计

      2006, 29(2): 264-269.

      摘要 (949) HTML (0) PDF 668.85 K (13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目前国内纺织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所造成的环境异构、信息异构的特点,给出一种新的基于VPN和多层次W eb结构的纺织业ERP集成系统体系结构和安全技术解决方案,目的在于使国内纺织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更加智能化、规范化、动态化、安全化,为企业合理高效利用资源、提升企业价值提供有效手段。

    • μC/OS-Ⅱ及其在ARM微处理器上的移植与应用

      2006, 29(2): 270-273.

      摘要 (776) HTML (0) PDF 598.59 K (12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介绍了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μC/OS-Ⅱ及其移植条件,以优龙公司的一款开发板为硬件平台,阐述了μC/OS-Ⅱ在ARM微处理器(以S3C44B0X为例)上的移植过程,并讨论了如何基于μC/OS-Ⅱ进行RTOS体系结构的扩展。

    • J2EE平台技术在气象信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2006, 29(2): 274-281.

      摘要 (781) HTML (0) PDF 500.91 K (12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气象信息系统在整合现有数据资源,构建统一的信息平台时的要求,分析了J2EE对于开发多层结构气象信息系统的适应性,搭建了基于J2EE的气象信息系统的基本结构,利用JD-BC技术对异构、分散数据库进行统一管理,并运用JAAS和数字加密技术加强了信息共享过程中系统和数据信息的安全,讨论了J2EE在建立分布、动态的气象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 基于遗传算法的试题库智能组卷系统研究

      2006, 29(2): 282-285.

      摘要 (802) HTML (0) PDF 544.12 K (14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自适应交叉率和变异率的生物遗传学算法,建立一个智能组卷的数学模型,并对该数学模型的编码方法和遗传操作进行了详细介绍和讨论。对该数学模型的应用求解表明,该方法是对以前的随机法和简单遗传算法组卷的一个显著改善。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地址:江苏南京宁六路21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邮编:210044

联系电话:025-58731158    E-mail:xbbjb@nuist.edu.cn    QQ交流群号:344646895

大气科学学报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