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
    •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西位置变动特征分析

      2005, 28(5): 577-585.

      摘要 (862) HTML (0) PDF 1.41 M (14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NCEP/NCAR再分析逐日资料,根据特定区域涡度值,定义描述西太平洋副高东西位置的指标,并利用该指标研究了6月副高东西位置变动特征。结果表明:该指标不仅避免了由于高度的逐年升高而引起的副高逐年西进的年代际变化,而且能很好地反映大尺度环流场的特征;副高偏西年,赤道西风减弱,越赤道气流减弱,南海夏季风偏弱,江南和华南地区南风增强,其东侧负涡度发展,引导副高西伸,长江流域被副高北侧异常西南风控制,有利于雨带在此维持,降水偏多易涝。西太平洋副高东西位置变化的周期分析表明,6月副高西伸指数最强的周期信号为2、4、8 a。

    • 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对越南降水变化的影响

      2005, 28(5): 586-592.

      摘要 (746) HTML (0) PDF 1.12 M (12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1979—2002年CMAP全球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越南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受索马里越赤道气流的影响。结果表明,越南南北方降水具有不同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南方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和秋季,且夏、秋季降水的变化呈反位相关系,而北方降水则集中在夏季。夏季索马里气流与同期及后期越南南方降水有很好的相关性,同期为显著的正相关,后期为显著的负相关。相对而言,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和越南北方降水的关系不显著。另外,夏季赤道印度洋西风与越南夏秋季降水的相关与索马里气流类似,表明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可能是通过改变纬向水汽输送来影响越南南方降水。

    • 太湖沿岸湿沉降的化学特性及水体酸化的趋势

      2005, 28(5): 593-600.

      摘要 (847) HTML (0) PDF 484.08 K (14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太湖沿岸湿沉降的实际监测,运用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太湖沿岸3个测点自2002年7月至2003年6月大气降水pH值和化学离子组成,并结合文献和太湖水体的常规观测资料,分析了太湖流域大气降水酸化的趋势及地表水酸化的状况。结果表明:太湖地区的酸雨比较严重,沿岸酸沉降具有普遍现象;大气降水中主要阴离子是SO42-,约占全部测定阴离子的48%。Ca2+是主要的阳离子,约占全部阳离子的37%;太湖酸雨频率及酸雨强度近20a来有增强的趋势,但水体pH变化不大,水体有轻微酸化的迹象。

    • 全球海气耦合模式系统(NIM/COAMS)Ⅰ.一种新的再分析同步耦合方案

      2005, 28(5): 601-608.

      摘要 (736) HTML (0) PDF 902.93 K (15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NCAR CCM2十八层全球大气环流谱模式和IAP/LASG OGCM二十层全球大洋环流模式,设计了一个通量场再分析同步耦合方案FRAC(Flux Re-AnalysisCoupling scheme),建立了全球海气耦合模式系统(NIM/COAMS)。利用EOF理论消除分量模式通量在海气非线性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高频振荡,保留模式通量场的主要成分,使模式误差不致被迅速放大。模拟结果表明,积分前10 a全球平均海表温度仅上升0.1℃,全球平均表面温度仅上升0.3℃,以后基本保持不变,模式没有出现明显的气候漂移,50 a积分显示,模式对气候态的模拟与观测基本一致,部分结果优于未耦合模式。

    • 近53a中国东部雨季降水的区域特征

      2005, 28(5): 609-616.

      摘要 (759) HTML (0) PDF 1.87 M (13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1951—2003年中国东部114个站雨季(4—9月)降水量资料作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展开,根据前5个旋转空间模上高载荷区分布,将中国东部地区分成5个降水气候区,即东北南部、河套地区、江淮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华南地区。Morlet小波分析结果表明,除了7~8 a的周期外,各区还存在不同的振荡周期。长期变化趋势显示各区在53 a中基本上呈两波型,东北南部、河套地区和江淮地区降水发生突变的时间为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降水下降趋势显著,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降水突变时间为90年代初,降水有弱的上升趋势。

    • 祁连山区夏季总云量的气候变化与异常研究

      2005, 28(5): 617-625.

      摘要 (1295) HTML (0) PDF 938.24 K (13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祁连山区周围34个测站的1961—2000年6—8月总云量资料,采用EOF、REOF、谱分析等方法,分析了40 a来祁连山附近夏季总云量的空间异常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EOF的前3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占总方差的78%左右,可以较好地反映夏季总云量整体异常结构,即主体一致型、东南和西北变化相反型、东北和西南变化相反型。REOF的前3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占总方差的74%左右,前3个载荷向量场可以较好地代表夏季总云量的3个主要异常敏感区:祁连高原区、祁连东南区,河西走廊东部区,其相应的代表站是野牛沟、永登和民勤站。用代表站的资料分析3个异常区总云量的时间变化,其演变具有不同的趋势,但有相同的20 a和10 a周期。

    • 地表温度对太阳常数变化响应的数值试验研究

      2005, 28(5): 626-631.

      摘要 (768) HTML (0) PDF 914.88 K (14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改变太阳常数,利用NCAR气候系统模式CSM1.4就地表温度对强外辐射强迫变化的响应及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局地的增温幅度变化很大,但各试验的全球增温分布特征非常相似,并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球增暖典型试验中的增温分布特点,即陆地比海洋增暖幅度更强,高纬度地区比低纬度地区增暖幅度更强,这一特点在太阳常数增加较大的试验中表现尤为明显。气候系统响应的性质在太阳常数分别增加2.5%、10%和15%与增加25%之间其响应方式有所改变,即气候系统对较小太阳常数变化的响应是线性的,而对较大太阳常数变化的响应则很可能是非线性的。

    • 微型无人机遥感影像的纠偏与定位

      2005, 28(5): 632-639.

      摘要 (915) HTML (0) PDF 497.57 K (15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分析无人机遥感影像几何变形理论基础上,利用标准图形垂直摄影法标定相机,建立相机误差纠正模型;使用大比例尺地形图作为底图,通过同名点配准纠正航摄影像,全过程不使用外方位元素。最终影像经实际检验,单点定位平均误差为1.0 m左右。

    • 东北地区冬季气温与北极涛动年代际关系研究

      2005, 28(5): 640-648.

      摘要 (831) HTML (0) PDF 1.61 M (13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中国160站气温资料、北极涛动指数资料及美国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月平均海平面气压场、高度场、风场资料,分析了东北地区冬季气温、冬季北极涛动的年代际特征及其关系。结果表明: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冬季北极涛动处于低(高)指数期,东北冬季气温为持续冷冬(暖冬)期。可能影响机制是:在地面,冬季北极涛动处于低(高)指数期时,西伯利亚高压增强(减弱),亚洲大陆偏北冬季风增强(减弱),东北为持续冷冬(暖冬)期;在对流层中层,冬季北极涛动处于低(高)指数期时,东亚大槽加深(减弱),贝加尔湖以西以北脊增强(减弱),环流呈经向(纬向)型发展,东北对流层中层偏北风增强(减弱),东北为持续冷冬(暖冬)期。

    • 我国月晴空指数模型探讨

      2005, 28(5): 649-656.

      摘要 (797) HTML (0) PDF 991.13 K (17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统计方法,建立了不同时空尺度的数字月晴空指数估算模式DCIM。利用克立克(Kriging)插值法,制作了我国1 km×1 km全年各月气候平均晴空指数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分布图能较好反映我国晴空指数的分布特征,同时为实际复杂地形下太阳辐射及其各分量的估算提供了基础数据,也为其他大气参数的空间扩展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 Liénard型方程周期解的存在性

      2005, 28(5): 657-661.

      摘要 (757) HTML (0) PDF 214.72 K (12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Sobolev空间范数,给出了一般形式的Liénard型方程周期解估计,通过Schauder不动点定理,证明了周期解的存在性。

    • 退缩抛物系统正解的局部存在与爆破

      2005, 28(5): 662-665.

      摘要 (760) HTML (0) PDF 2.00 M (14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上下解的方法及特征值理论研究一类退缩抛物系统,证得当初值满足一定条件时,系统的解在有限时刻爆破,并且给出爆破时间的一个上限。

    • >短论
    • 新昌硅化木揭示的早白垩世东南沿海地区古气候特征分析

      2005, 28(5): 666-671.

      摘要 (1285) HTML (0) PDF 967.21 K (13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浙江省新昌硅化木的分布与特点,应用硅化木记录的可知性和植物学的类比原理,通过该地区硅化木、其他植物化石和岩性组合等综合分析,初步探讨了早白垩世新昌盆地南洋杉型木的生态环境,以此研究该时期东南沿海地区的古气候主要特征。研究表明:该地区早白垩世古气候的主要特点是温暖、湿润及有时存在相对干旱的季节,同时呈现由温湿逐渐转变为干旱炎热的气候变化趋势;新昌硅化木中有明显的树木年轮,表明这种古气候可能存在一定的季节变化。

    • 合肥市夏季热岛特征研究

      2005, 28(5): 672-678.

      摘要 (729) HTML (0) PDF 1.26 M (15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2002年夏季高温期间合肥市城市小气候考察的资料,分析了合肥市夏季城市热岛特征以及热岛强度的历史变化。结果表明:1)合肥市夏季热岛强度的日变化与冬季明显不同,夏季晴天一天中热岛强度只出现一个峰值,其基本特征与Oke提出的理想状态下的城市热岛强度日变化的模式曲线非常相似,而冬季与高纬地区的加拿大卡尔加里城市的热岛强度日变化特征接近。这反映了冬、夏两季人类活动、能源消耗量的不同;2)随着城市范围的扩大和城市绿化工程的实施,合肥市热岛面积、分布形状有了一定的改变,但主要分布特征和强度基本没有变化。

    • 我国东北地区暴雪形成机理的个例研究

      2005, 28(5): 679-684.

      摘要 (1716) HTML (0) PDF 1.29 M (16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NCEP资料分析了2000年1月1—2日发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一次暴雪过程。研究表明:这次暴雪发生在两槽两脊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是高空西风急流和低空西南风急流上下耦合作用的结果。高空急流提供动力不稳定条件,低空急流是暴雪区水汽的提供者和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的触发者;暴雪区还具备上冷下暖热力不稳定条件,暴雪区是北支锋区南压的结果。暴雪区的对流不稳定高度位于850 hPa,湿位涡负值中心与暴雪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由于低空急流对湿位涡的输送,使得暴雪区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加强,有利于暴雪的形成。

    • 图像小波域维纳滤波去噪算法的改进

      2005, 28(5): 685-689.

      摘要 (1075) HTML (0) PDF 961.75 K (16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介绍了小波变换和维纳滤波相结合的图像小波域维纳滤波去噪算法,在分析该算法最小均方误差期望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改进算法。指出在进行维纳滤波之前,阈值化处理可以有效提高维纳滤波的性能。用标准测试图像的处理结果来比较改进前后两种算法的效果。

    • 北京市夏季臭氧变化特征的观测研究

      2005, 28(5): 690-694.

      摘要 (770) HTML (0) PDF 705.60 K (17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2002年7月至8月325 m气象塔资料研究了北京市夏季近地层臭氧浓度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北京市夏季边界层臭氧浓度日变化显著,臭氧浓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臭氧多数为单峰型分布,双峰型仅分布在底层;臭氧峰值出现时间与气温峰值出现时间基本一致,或略有落后。

    • 两种再分析资料间Hadley环流双层结构的差异

      2005, 28(5): 695-703.

      摘要 (753) HTML (0) PDF 407.93 K (14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NCEP/NCAR、ECMWF两种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79—1989年纬向平均经向风([-υ])及质量流函数(-ψ)的差异。结果表明,ECMWF资料存在明显的Hadley双层结构,NCEP/NCAR资料则未见明显的Hadley双层结构。此项研究结果虽不能证明Hadley双层结构是否客观存在,但表明低纬大气环流研究中资料选用直接影响研究结果。

    • 一个简单海气耦合模式预报性能评估

      2005, 28(5): 704-709.

      摘要 (778) HTML (0) PDF 869.89 K (13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改进初始强迫风场后的Zebiak-Cane海气耦合模式预报性能进行了全面评估。结果表明:1)耦合模式在20世纪90年代预报能力小于80年代;提前0~5个月的耦合模式预报能力小于同期持续预报能力,之后则相反;耦合模式对N ino3区指数预报能力最强。2)在1997/1998年E lN ino事件期间,耦合模式对东太平洋SSTA场预报能力大于其对中西太平洋SSTA场的预报能力,且提前0~2个月之后的耦合模式对东太平洋SSTA场预报能力远远大于持续预报。

    • 利用LPAC图分析北半球夏半年环流季节转换及异常

      2005, 28(5): 710-716.

      摘要 (772) HTML (0) PDF 1017.80 K (14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风、压场资料得到1958—1997年5—10月月际场的局地型相似系数(LPAC)。多年平均LPAC表明了对流层和平流层低层印度夏季风环流的建立、东亚夏季风环流的北进和南亚高压上高原的过程,这些区域LPAC值较同纬度非季风区明显偏低。在平流层中层,夏季型环流表现出纬向对称性和由高纬向低纬的传播特征。对东亚LPAC气候变率时空剖面及3个涝年LPAC异常的分析反映出环流型季节转变异常及其与东亚月降水异常的关系。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地址:江苏南京宁六路21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邮编:210044

联系电话:025-58731158    E-mail:xbbjb@nuist.edu.cn    QQ交流群号:344646895

大气科学学报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