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
    • 强对流活动对对流发展条件影响的数值试验

      2005, 28(2): 145-152.

      摘要 (858) HTML (0) PDF 3.04 M (13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观测资料对2003年7月4日至5日的江淮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天气诊断分析,并运用中尺度模式MM5进行了数值试验,较好地再现了中β尺度暴雨系统的发展过程。结果表明:导致本次降水活动停止的根本原因不是上升运动条件的变化,而是在中低层水平环流及梅雨锋上次级环流影响下,暴雨区低层湿空气逐渐被干空气替代。

    • 人工抑制上升气流对冰雹云降水影响的数值试验研究

      2005, 28(2): 153-162.

      摘要 (819) HTML (0) PDF 1.57 M (15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三维对流风暴云数值模式,模拟研究了短时间施加人工抑制上升气流的方法对强冰雹云和降水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雹云发展阶段的早期,对云中上升气流施加人工抑制将对冰雹云的发展和降水过程产生明显的影响,使地面降水量增加,尤其是使降雹量显著增加;而在云发展阶段的后期,这样的抑制不会导致地面降水明显的增加。当抑制强度足够大且范围较大时,只有在云发展到旺盛阶段时进行人工抑制才能使影响云的降雹量和固态降水总量明显减小。最后,文中还分析了人工抑制上升气流影响云中冰雹形成的微物理机制。

    • 华南前汛期不同降水时段的特征分析

      2005, 28(2): 163-171.

      摘要 (1834) HTML (0) PDF 1.93 M (17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1957—2001年华南地区74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和同期NCEP/NCAR逐日再分析格点资料,对华南前汛期(4—6月)不同降水时段的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华南前汛期降水由锋面降水和夏季风降水两个时段组成。锋面降水时段主要集中在4月,为典型的由冬到夏过渡的环流形势,华南地区高空为平直的副热带西风急流,大气层结稳定,水汽来源主要是阿拉伯海的西风输送和西太平洋副高南侧东风的转向输送;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副高仍控制南海地区,华南地区水汽输送主要来源于阿拉伯海的西风输送和西太平洋副高南侧东风的转向输送及孟加拉湾的西南输送;南海夏季风爆发后,副高东撤退出南海地区,南半球越赤道水汽输送加强并与孟加拉湾水汽输送连通,华南区域内对流发展;夏季风降水时段盛期主要集中在6月,此时南亚高压跃上高原,华南地区处于南亚高压东部,对流发展极其旺盛,强大的南半球越赤道水汽输送越过孟加拉湾和南海地区向华南地区输送。

    • 对流性云火箭增雨试验效果的数值模式评估

      2005, 28(2): 172-179.

      摘要 (872) HTML (0) PDF 786.73 K (14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建立的具有人工增雨催化功能的三维云数值模式(IAP-CSM3D),对2003年7月5日北京地区的一次对流性云火箭增雨作业的效果进行了数值模式评估,并就火箭催化的时间、部位和剂量对增雨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利用火箭在对流云中适宜的部位进行人工播云催化作业是有正效果的;在云发展阶段进行催化,增雨效果较好;火箭发射仰角对增雨的效果有很大影响,给出了火箭最佳发射仰角的选取原则,并分析了火箭催化增雨的机理。

    • 冬季NPO突变前后大气环流和我国天气气候的变化

      2005, 28(2): 180-188.

      摘要 (886) HTML (0) PDF 1.61 M (14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Mann Kendall突变检验方法对北太平洋涛动10a际气候突变进行的研究指出,在1976年左右存在着一次明显的气候突变,而突变前后大气环流场及遥相关型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进而研究了北太平洋涛动突变前后我国冬季天气气候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突变前(后),我国冬季气温一致性偏低(高),且北方地区的变化明显大于南方;而降水则呈现出长江中下游地区偏多(少)和华南偏少(多)的反相特征。此外,冬季NPO突变前,北太平洋涛动以3a和6~7a的周期为主;突变后, 3a周期仍然存在,但5a和10a左右的周期开始占主导地位。

    • 东部夏季降水变化及其与北太平洋SSTA的联系

      2005, 28(2): 189-196.

      摘要 (807) HTML (0) PDF 2.53 M (12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REOF分析和小波变换方法对1900—1999年中国东部39站夏季降水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华南、西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华北、东北西南部地区是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3个最主要的区域,都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分析了这3个区域夏季降水的年际、年代变化与北太平洋冬季海表温度异常的关系。

    • 近45a东北地区春季降水异常的气候特征

      2005, 28(2): 197-204.

      摘要 (831) HTML (0) PDF 3.54 M (14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1959—2003年我国东北地区93站春季降水资料,将降水场分成5个区域,并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春季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发现:降水量年际变化及长期趋势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呈东多西少的分布特征;西部是旱涝易发生区,近45a来降水量略有增多;降水量的周期振荡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 VIL中心区自动识别、跟踪和临近预报

      2005, 28(2): 205-212.

      摘要 (804) HTML (0) PDF 780.48 K (13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体扫数据资料计算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VIL),用逐步增大初始阈值法识别VIL中心区;利用动态预测面积比法、分类跟踪法以及中心区面积守恒原则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心区进行跟踪;运用线性最小二乘法、线性集成法和线性外推法对中心区的重心位置进行临近预报。实例结果表明:所使用的方法能很好地识别、跟踪和预报VIL中心区。

    • 衡量上海夏季暑热程度的相对舒适度指数研究

      2005, 28(2): 213-218.

      摘要 (766) HTML (0) PDF 303.09 K (13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改进目前被广泛应用的绝对舒适度指数的局限性,介绍了一种可以用来衡量夏季暑热程度的相对舒适度指数,该指数包含了有些指标没有考虑到的因子,如高温天气的连续天数、云量、有效累积温度等。相对舒适度指数可用于夏季暑热程度与热死亡的关系研究。

    • 高层建筑分体式空调室外机的雷电防护

      2005, 28(2): 219-224.

      摘要 (926) HTML (0) PDF 567.87 K (15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出了高层建筑分体式空调容易遭受雷击的问题,从建筑物自身的特点出发,依据防雷设计原则,对高层建筑分体式空调避免雷击的方法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提供了两种解决方案,一种是补救措施,另一种则是在建筑物的设计、施工阶段就提前做好分体式空调的雷电防护工作。这两个方案的分析比较表明:高层建筑的雷电防护具有整体性,应从工程的前期准备阶段解决好空调等配套设施的雷电防护问题。

    • MRI分割的几何活动轮廓模型的半隐式AOS迭代方法

      2005, 28(2): 225-232.

      摘要 (790) HTML (0) PDF 544.82 K (16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几何活动轮廓模型以其计算稳定等优点,被广泛用于图像分割。给出一种基于AOS(additive operator splitting)算法的快速活动轮廓模型,将AOS方法与几何活动轮廓模型相结合构造一种半隐式迭代模型,它对迭代步长没有限制,从而可以选择较大的迭代步长,提高了模型的时间效率,并使用区域信息构造系数矩阵,使模型具有全局性。对MR(magnetic resonance)图像分割的实验表明,该模型可以得到较好的分割结果,同时时间效率也有大幅提高,方便了实时应用。

    • 东北夏季降水异常的年代际、年际构成及成因分析

      2005, 28(2): 233-240.

      摘要 (802) HTML (0) PDF 343.15 K (15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海平面气压资料、中国160站月降水资料、英国气象局和英国大气资料中心月平均海表温度资料,使用周期分析、奇异值分解和旋转EOF分析方法,分析了东北夏季降水异常的年代际、年际构成及成因。结果表明:(1)东北夏季降水异常构成中年代际、年际变化相对均衡,在局地年际变率中,东、南部年代际变化略强于西、北部。(2)在年代际、年际尺度上,东亚夏季风增强(减弱),则东北降水偏多(偏少)。(3)ElNino事件与东北区夏季风异常无直接联系,故与东北夏季降水关系不密切。

    • >短论
    • 近50a平流层强爆发性增温事件及其变化规律分析

      2005, 28(2): 241-247.

      摘要 (1010) HTML (0) PDF 1.11 M (16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按WMO提供的标准,提出了划分强爆发性增温(Sudden Stratospheric War ming,简称SSW)事件的指标,用NCEP/NCAR30hPa层逐日温度、高度资料,确定了1950—2002年1—3月期间的35次强SSW事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强SSW事件发生的气候及异常特征,并从北半球中高纬臭氧及日照年际变化及其年际异常出发,给出了这些特征的部分成因。

    • 季节内振荡研究中两种数字滤波器的性能对比

      2005, 28(2): 248-253.

      摘要 (1547) HTML (0) PDF 246.52 K (19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就长序列资料的MJO滤波,分析了Lanczos滤波器与Butterworth滤波器的滤波性能,结果表明:1)在滤波器参数n足够大时,Lanczos滤波器对MJO信息的滤出和对非MJO信息的抑制均优于Butterworth滤波器; 2)在分辨率为Δ=1d、MJO为30~60d定义下,Lanczos滤波器参数的阈值nt=69d,当nnt时,可以保证Lanczos滤波器优越性成立。

    • 我国西北地区东部可降水量变化趋势的初步研究

      2005, 28(2): 254-259.

      摘要 (824) HTML (0) PDF 870.96 K (14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1951年1月—2000年12月NCEP/NCAR再分析比湿资料,分析了西北地区东部天水市上空对流层整层可降水量的演变特点,并与全球同纬度带的情况作了对比。结果指出:近50a来,西北地区东部对流层可降水量处于明显的下降阶段,其下降幅度在全球同纬度带中最大,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天水重大干旱事件发生的一个背景条件。

    • 中国西部夏季雨型的划分及年代际变化研究

      2005, 28(2): 260-266.

      摘要 (793) HTML (0) PDF 719.70 K (15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精选的1961—2000年中国西部48站夏季降水资料进行ISODATA模糊聚类,将中国西部夏季降水分为两类雨型。第1类雨型的主要特征为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部分地区偏多;第2类雨型与之相反。分析了两类雨型的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显示西部降水特征在7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明显转折。分析发现两种雨型对应的同期500hPa环流形势和前期赤道太平洋SSTA背景场具有明显的差别,这对短期气候预测业务工作具有明显的指导意义。

    • 长江三角洲强降水过程年极值分布特征研究

      2005, 28(2): 267-274.

      摘要 (811) HTML (0) PDF 1.34 M (15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区80个台站建站以来到2002年的逐日降水资料,用RE OF和统计分布方法,计算并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年最大日降水量、年最大一次连续过程降水量的极端降水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一次连续过程的降水量极大值的空间分布相对集中,时空变率小于日降水量极大值,这对于洪涝灾害的预测与评估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强降水的渐近分布中,日极值降水的分布以Weibull分布最为普遍,一次连续过程降水以对数正态分布最为普遍。

    • 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应用拓展浅析

      2005, 28(2): 275-280.

      摘要 (1369) HTML (0) PDF 1.62 M (15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吉林省2003、2004年多普勒雷达资料,对层状云连续性降水和对流云降水整层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ertically Integrated Liquid Water,简称VIL)及0℃层上、下层VIL的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指出VIL可应用于人工增雨作业区域的选择、暴雨和强风暴的分析以及降水机制等研究。

    • >综述
    • 热带季节内振荡研究新进展

      2005, 28(2): 281-288.

      摘要 (1138) HTML (0) PDF 871.79 K (14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季节内振荡既是热带大气活动的强信号,也是热带海洋中较为普遍的现象。本文叙述了热带大气和热带海洋季节内振荡研究的进展,包括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的观测研究、机制研究以及热带海洋季节内振荡方面的研究;讨论了海气相互作用、不同尺度间相互作用对季节内振荡的影响;在总结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热带季节内振荡研究进一步的发展方向。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地址:江苏南京宁六路21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邮编:210044

联系电话:025-58731158    E-mail:xbbjb@nuist.edu.cn    QQ交流群号:344646895

大气科学学报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