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
    • 孟加拉湾热源对亚洲夏季风环流系统的影响

      2005, 28(1): 1-8.

      摘要 (859) HTML (0) PDF 2.04 M (14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1951—2000年NCEP/NCAR再分析逐日及月平均资料和我国160个测站1951—2000年月降水量资料,计算了夏季大气热源气候分布,分析了夏季孟加拉湾地区热源年际异常及亚洲季风环流系统的响应,以及夏季孟加拉湾地区热源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年际关系。结果表明:夏季亚洲季风区最强的热源中心位于孟加拉湾东北部一带。当孟加拉湾热源异常强(弱)时,南亚高压偏西(东),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东(西);印度夏季风偏强(弱),东亚热带季风偏弱(强)。孟加拉湾热源异常对南亚高压、南亚季风、副热带高压的影响显著,对东亚热带季风的影响不显著。夏季孟加拉湾热源与同期长江以南、华南东部部分地区降水呈明显负相关,而与西南到华南西部地区降水呈明显正相关。

    • 近500a福建汛期旱涝变化特征

      2005, 28(1): 9-17.

      摘要 (835) HTML (0) PDF 1.24 M (14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FFT、连续和正交小波变换分析了近500a福建汛期旱涝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福建旱涝等级有2~3a和10a左右的显著周期,但其他显著周期有空间和时间差异;2)近500a福建可以分为3个大的相对干湿期,即干—湿—干阶段,目前处在干旱阶段。从百年变化尺度看,闽北可分为6个干湿阶段,目前已开始向湿润期转换,而闽东和闽南则可分为5个干湿阶段,目前尚处在干旱期。从年代际尺度上看,近百年闽北、闽东和闽南都可以分为4个主要的干湿阶段,闽北目前处在湿润期,闽东和闽南也已进入了湿润期;3)闽北从16世纪末开始到20世纪前期旱涝等级有弱的增加(变干)趋势,而20世纪则有减小(变湿)趋势,闽东20世纪以前有弱的减小(变湿)趋势,20世纪前期明显增大(变干),闽南则无明显趋势。福建3个区域旱涝等级的年际变化的方差贡献皆达到80%以上,而年代际变化的方差贡献占不到15%,百年尺度变化占5%以下。

    • 夏季东亚地区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

      2005, 28(1): 18-27.

      摘要 (943) HTML (0) PDF 1.72 M (19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使用1980—1997年垂直积分的水汽输送通量资料,分析了夏季大尺度水汽输送演变的气候特征及偏南风水汽输送在中国区域内的推进特征。结果表明:夏季各支大尺度水汽输送汇合成一条行星尺度水汽输送大值带,它从南半球出发,经过亚洲季风区,进入北太平洋;东亚夏季偏南风水汽输送所能到达的北界为东北北部50°N附近;西太平洋副高南侧的东南风水汽输送所能到达的西界为甘肃东南部100°E附近。垂直积分的水汽输送通量强辐合区大多位于行星尺度水汽输送大值带中,与降水大值区之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 西北地区东部干旱化与天气体系演变的关系

      2005, 28(1): 28-35.

      摘要 (753) HTML (0) PDF 1.10 M (14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EOF、PDF和场相似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近20a来西北地区东部夏季代表月份干旱化与天气体系演变的关系。指出夏季代表月份东亚大气环流存在两类天气体系(WeatherRegimes),即A类和B类。A类与西北地区东部干旱环流型相对应;B类与西北地区东部偏涝环流型相联系。研究结果表明:近20a来,西北地区东部夏季代表月份与天气体系A型(干旱型)正相似日数有逐渐增多的趋势,与天气体系B型(偏涝型)正相似日数趋于减少。

    • 夏季低空越赤道气流与ENSO的关系

      2005, 28(1): 36-43.

      摘要 (956) HTML (0) PDF 1.31 M (15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NCEP/NCAR风场和海温等资料,分析了东半球夏季低空各支越赤道气流与ENSO循环的关系及其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东半球夏季低空越赤道气流强度的年际变化和ENSO循环密切相关,ElNino年夏季马斯克林高压减弱,导致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变弱,而澳大利亚高压加强,105°E及其以东的越赤道气流明显加强,LaNina年则相反;夏季越赤道气流与ENSO的年际关系具有年代际变化特征,索马里越赤道气流与ENSO的关系在20世纪70年代末变弱,而105°E及其以东的越赤道气流与ENSO的关系在20世纪60年代末增强。

    • 自适应网格技术在MM5中的应用研究

      2005, 28(1): 44-50.

      摘要 (787) HTML (0) PDF 477.92 K (14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结合一次暴雨过程,将自适应网格技术应用于中尺度模式MM5中进行数值试验,同时对比自适应网格方案和固定网格方案的优劣,对模拟结果作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此次降水过程,自适应网格模拟的效果取决于一些参数的选择。

    • 北京晴天紫外波段气溶胶光学厚度反演与分析

      2005, 28(1): 51-57.

      摘要 (814) HTML (0) PDF 297.39 K (15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太阳—大气紫外光谱辐射计(SAUVS),测量到达北京地表的太阳直接和散射紫外光谱辐射,给出反演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的一种方法。结果表明:在紫外波段,大气气溶胶的光学厚度随波长的增加而单调减小,用指数函数可以很好地拟合反演结果。统计得到了3个水平能见度状况下拟合函数的系数值,与全球气溶胶监测网络(AERONET)北京站的资料对比,表明反演结果基本合理。

    • 基于主分量的神经网络水位预报模型应用研究

      2005, 28(1): 58-63.

      摘要 (751) HTML (0) PDF 244.86 K (13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气象和水文资料,以上游面雨量、水位值为预报因子,以西江流域的梧州水位为预报量,发现预报因子与预报量有很好的相关性。采用人工神经网络与主分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梧州水位的预报模型。结果表明,该预报模型对历史样本拟合精度高,试报效果及预报稳定性明显好于传统的神经网络预报模型,可在预报业务中应用。

    • 可照时间受地形的影响及其精细的空间分布

      2005, 28(1): 64-71.

      摘要 (810) HTML (0) PDF 816.88 K (15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设计了起伏地形下可照时间分布式计算模型,讨论了不同纬度的坡度、坡向、遮蔽等地形因子对可照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可照时间的纬向分布特征明显;同一纬度,同一坡向的可照时间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减小;坡向对可照时间的影响复杂,不同坡向上的可照时间随季节和坡度变化;在太阳高度角较低的冬季,地形遮蔽对可照时间的影响显著,可明显地影响可照时间的空间分布,清楚表现出可照时间的非地带性。同时绘制了1:100万我国实际地形下精细的可照时间空间分布。

    • 非共振二阶椭圆型方程解的存在唯一性

      2005, 28(1): 72-77.

      摘要 (771) HTML (0) PDF 249.93 K (14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Galerkin逼近方法和minimax原理,证明了非线性非共振椭圆型方程弱解的存在唯一性。

    • 远距离台风暴雨过程的正/斜压不稳定

      2005, 28(1): 78-85.

      摘要 (1148) HTML (0) PDF 1.65 M (15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正/斜压联合不稳定计算方法,分析了由9711号台风引起的远距离台风暴雨(实况及MM4模拟结果)过程中不同时段、不同位置的正/斜压项。结果表明:台风暴雨初始时段的降水主要由台风系统本身正压不稳定扰动引起,随着台风与西风带系统的结合,其南北部出现了2个雨区,均是正/斜压联合不稳定的产物;北部雨区的斜压不稳定较明显,且有随高空急流的非纬向性增强而增强的趋势。

    • 澳大利亚高压的年际变化及其对应的亚澳季风

      2005, 28(1): 86-92.

      摘要 (1065) HTML (0) PDF 909.49 K (23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48—2002年澳大利亚高压(简称澳高,下同)的年际变化及其对亚澳季风环流系统的影响。结果显示,澳高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当澳高偏强时,亚澳季风环流系统其他各成员(100~160°E高、低层越赤道气流,近赤道ITCZ,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梅雨锋,南亚高压,近赤道东风急流,季风经圈环流,Hadley环流等)也随之得到加强,从而导致整个亚澳季风环流系统的增强。

    • >短论
    • 我国夏季东部区域降水异常年代际、年际变化分析

      2005, 28(1): 93-100.

      摘要 (830) HTML (0) PDF 941.44 K (14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华南、江淮、华北代表站6—8月降水量标准化距平的区域平均值定义了降水异常指数I,论证了它与常用指数Z、R的一致性。不同区域I的同期相关不显著,表明3区降水年际异常具有独立性。用周期分析将I分解为年代际、年际变化指数Is、If,方差分析表明,只有华南区域Is在其I的构成中显著,表明区域夏季降水异常是复杂的。对Is、If曲线的分析表明,3个区域Is均表现出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20世纪70年代的转折有关的相关关系,华北区域If的显著偏少与强ElNino事件的同时性关系密切。

    • 高强度降水过程形成和发展的一种机制分析

      2005, 28(1): 101-107.

      摘要 (800) HTML (0) PDF 976.29 K (13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SawyerEliassen次级方程诊断分析了一次高强度降水过程中的湿球位涡场,结合诊断结果探讨了高强度暴雨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分析表明:条件性对称不稳定是这次强降水发生的不稳定机制之一。由强盛的西南低空急流输送的水汽在雨区低层辐合,地转动量近似下的锋生强迫形成的锋面次级环流促使暖湿空气向上输送,使聚集在其内的不稳定能量得以释放,导致强降水发生。

    • 我国主要水稻雄性不育系的光温特性研究

      2005, 28(1): 108-116.

      摘要 (766) HTML (0) PDF 1.01 M (13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10个水稻雄性不育系的生育期及期间的温度和日长资料,研究了它们的光、温生态特性。用通径分析方法,分析了决定各不育系生育期变化的决策变量。结果表明:晚籼及晚粳类型不育系的感光性强,中籼类型不育系的感光性弱到中等,早籼类型不育系的感光性一般都弱。10个雄性不育系中感温性弱的只占少数,感温性属弱到中强的品种占多数。除HS3和SE21S的生育期决策变量为日长外,其他各不育系的决策变量均为温度。

    • 一次江淮暴雨过程中干空气侵入的诊断分析

      2005, 28(1): 117-124.

      摘要 (765) HTML (0) PDF 1.51 M (14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V3),对2003年7月4日20时至5日20时发生在江淮地区的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模拟,并采用模式输出的具有较高分辨率和动力协调性的网格资料,就干空气侵入及其对暴雨过程的作用进行了诊断研究。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中有明显的干空气侵入,且干空气侵入对暴雨过程产生重要作用:干空气侵入将对流层高层高位涡带入低层,促进了对流层低层气旋及对流运动的发展,继而引起降水的增强。

    • 多普勒天气雷达信息网络服务系统的设计

      2005, 28(1): 125-132.

      摘要 (810) HTML (0) PDF 990.54 K (14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多普勒天气雷达信息网络服务系统具有较完善的远距离雷达数据传输、数据处理和图像实时显示功能,将雷达站和Web网站捆绑在一起,实现各类观测资料共享及联网服务,便于各层次用户使用。系统用Java类压缩方法和远程调用法建立新的套接字压缩方法,实现网络上大数据量的数据传输。Java语言实现了I/O数据流与网络数据流的单一接口,用Java语言对数据文件压缩,使数据在Internet上快速传输以节省服务器的外存空间。

    • 基于小波变换系数自适应阈值法在语音去噪中的应用

      2005, 28(1): 133-137.

      摘要 (747) HTML (0) PDF 603.32 K (17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软阈值去噪算法基础上,根据小波变换后信号与噪音具有的奇异性,提出无偏风险自适应阈值估计算法,并应用于语音信号的去噪处理,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的最小均方误差低于其他的去噪算法。

    • 两种不同雨滴谱分布的分析

      2005, 28(1): 138-143.

      摘要 (1029) HTML (0) PDF 1.29 M (17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拟合实际观测的雨滴谱资料,采用不同阶数矩确定谱分布函数的谱参数。由此确定的MP分布函数和Γ分布函数在计算不同阶数矩对应的物理参量时存在差别,矩的阶数越高,差别越大。当粒子直径满足一定条件时,矩计算的积分截断效应可以忽略。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地址:江苏南京宁六路21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邮编:210044

联系电话:025-58731158    E-mail:xbbjb@nuist.edu.cn    QQ交流群号:344646895

大气科学学报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