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
    • 2003年淮河流域洪涝暴雨的气象水文特征分析

      2004, 27(5): 577-586.

      摘要 (820) HTML (0) PDF 425.88 K (13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常规的气象水文资料和常规分析方法,对2003年、1991年和1954年3a气象水文特征分析发现:(1)2003年淮河流域的降水比常年明显偏多,比1991年多,但比1954年少,是自建国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第2个多雨年份;1954年洪水最大,2003年次之,1991年最弱。但3a的共同特点是洪峰高、流量大、持续时间长、灾害损失严重;3a的不同之处是降水集中时段和强度各不相同,洪水的早晚也不同,1991年最早,2003年和1954年较迟。(2)环流形势的共同特点是:副高脊线相对常年位置均偏南,亚洲西风带阻塞高压活动十分频繁,120°E以东越赤道气流较常年偏弱、赤道西风明显偏弱,这样就造成赤道辐合带不活跃,低空急流都较常年偏强。环流不同之处:1991、1954年东阻活动最昌盛,而2003年以中阻塞形势为主;1991年副高与2003年相似,但强度和范围不及2003年,1954年是3a之中副高脊线最偏南、副高范围最小、强度最弱的1a;由于高、低空配置、副高位置的不同,低空急流的强度并非与越赤道气流强度呈正相关关系。

    • 一次龙卷过程的多普勒天气雷达和闪电定位资料分析

      2004, 27(5): 587-594.

      摘要 (769) HTML (0) PDF 424.02 K (13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WSR-98D多普勒天气雷达和闪电定位资料分析了2003年7月8日发生在安徽省无为县境内的一次龙卷过程。此次龙卷产生于低空急流左侧,动力、热力条件均为较有利的大尺度环境,多普勒雷达回波分析发现,龙卷起源于中高层向低层发展的中-γ尺度气旋中。闪电定位资料分析表明,龙卷发生前10min闪电活动开始频繁,龙卷出现后负地闪明显加大,且龙卷闪电存在于雷暴的发展后期、成熟和消亡阶段。此次龙卷的一些基本特征与通常结论有所不同,(1)雷达反射率因子小于通常结论;(2)龙卷风暴发展高度不是很高,回波顶高仅6-9km,类似于普通雷暴;(3)闪电活动中以负地闪为主,正地闪较少,并未出现正地闪一度占主导地位的现象。

    • “1998年二度梅”暴雨与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的初步研究

      2004, 27(5): 595-605.

      摘要 (742) HTML (0) PDF 489.63 K (12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1998年7月20日00时-8月1日12时这段梅雨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并利用MM5V3中尺度模式作梅雨暴雨的数值试验,结果表明:(1)本次梅雨暴雨分为3大段过程,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可能是3段梅雨暴雨形成的重要机制;(2)扰动风场增长与降水增长关系密切,扰动风场的增长会超前于降水的增长,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的增强可能使降水增强;(3)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主要发生在高层200hPa,中层500hPa也有发生。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使线性对称稳定的大气变为不稳定。降水区和暴雨中心主要位于高层200hPa和中层500hPa扰动风场极大值南侧与低层850hPa扰动风场极大值北侧之间。(4)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扰动的e折时间和空间尺度,分别为5-8h和200-300km。

    • 高斯权重法在温度场插值中的应用研究

      2004, 27(5): 606-614.

      摘要 (824) HTML (0) PDF 467.64 K (16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于1km分辨率的温度插值,在高斯权重插值法的基础上,提出加入地形因子的两种应用方案,并给出相应的误差订正和逐步订正方案,并以长江流域中上游2001年189个测站的5月1日的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资料为例,通过比较选取一种简便的、精度高的、与地形吻合更好的复杂地形温度的空间插值方案。利用这种方法所得到地形吻合较好的分辨率为1km的温度场栅格图,且日平均温度、日最高温度和日最低温度,插值平均绝对误差均提高了1.2℃左右(对于平均温度,插值平均绝对误差为0.43℃),插值平均误差平方的平方根均提高了1.5℃左右(对于平均温度,插值平均误差平方的平方根为0.56℃),对全年,日平均温度平均绝对误差可达0.77℃以下。

    • 用CE-318太阳光度计资料研究银川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特性

      2004, 27(5): 615-622.

      摘要 (1298) HTML (0) PDF 566.27 K (18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CE-318数据,利用Bouguer定律计算了银川地区的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并分析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日变化有4种类型:1)变化相对稳定;2)整体上呈上升的趋势;3)早晚小,中午大;4)早晨09-11时出现峰值,其他时间变化较小。季节变化则是冬、春季节大,秋季次之,夏季最小;春季大气中的主要成分是沙尘,冬季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人类活动排放的颗粒物,夏季由于降水多,气溶胶数浓度较低,气溶胶光学厚度较小。

    • 北太平洋持续SSTA影响东亚初夏大气环流的数值试验

      2004, 27(5): 623-631.

      摘要 (844) HTML (0) PDF 365.14 K (14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一个在NCARCCM3(T42L18)气候模式基础上发展的CCM3(R15L9)长期预报模式,模拟研究了北太平洋海区持续暖海温对东亚初夏大气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北太平洋海区海温持续偏暖引起亚洲—太平洋地区(20-40°N)对流层出现明显的增温带,有利于初夏东亚南支西风急流的减弱、北跳,东风急流加强北移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北抬,还有利于亚洲夏季风发展和东亚大陆近地面平均温度回升。上述环流特征,加速了东亚初夏季节转换过程。

    • 植被变化对辽西夏季气候影响的数值试验

      2004, 27(5): 632-640.

      摘要 (747) HTML (0) PDF 363.97 K (12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2001年6、7、8月份的资料及中尺度模式MM5V3.5对当年夏季辽西生态脆弱区进行了气候模拟性能试验,模拟出植被退化和恢复后辽西地区的温度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在辽西部分地区植被退化后,当地夏季平均温度明显升高;在部分地区植被恢复后,当地夏季平均温度降低;在下垫面状况改变的周边地区,平均温度有一定程度的变化。同时,植被状况的改变对高空气压场和温度场也产生一定影响。

    • GMS-5卫星资料和常规地面资料反演大气可降水量

      2004, 27(5): 641-649.

      摘要 (807) HTML (0) PDF 610.23 K (14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讨用GMS-5卫星资料结合常规地面资料反演大气可降水量的可行性,建立由3个通道亮温和地面水汽压反演可降水量的经验公式,并分季节进行回归统计,得到不同季节的统计参数。用990组数据对所得到的经验公式进行检验,得探空测值与反演值比较的平均绝对误差为0.1903g/cm2,均方根误差为0.2758g/cm2,相关系数为0.97,具有较高的反演精度。

    • 基于GIS的马铃薯种植气候区划及风险区划的研究

      2004, 27(5): 650-659.

      摘要 (1030) HTML (0) PDF 403.38 K (15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及气候资源信息,对内蒙古乌盟地区的主要农作物马铃薯做了多项自然资源空间统计分析,并选定了该地区马铃薯种植的气候区划指标和风险指标。这些指标涉及到马铃薯的种植失败风险和减产风险。利用小网格资源推算法,实现了基本气候资源分布的细化。同时借助于CITYSTARGIS的二次开发功能,用VisualC++编制模型,进行马铃薯气候资源区划和种植风险程度区划的地理制作。研究结果可供农业种植规划部门及农业保险部门使用。

    • >短论
    • 近50a青藏高原地面气温序列的重建

      2004, 27(5): 660-666.

      摘要 (783) HTML (0) PDF 287.07 K (12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NCEP/NCAR500hPa高空再分析资料插补得到青藏高原1950-2000年50个海拔在3000m以上台站500hPa完整可靠的月平均温度序列。基于青藏高原地面气温和其上空500hPa温度有着密切关系,设计了这50个台站地面月平均温度序列的回归方案,用回归估计值将近50a各台站的现有月平均气温记录进行补齐、延长,得到重建的高原台站完整连续的地面月平均气温资料,并对回归效果进行独立样本实验。重建的青藏高原地面气温资料能够真实地反应高原实际气温的变化特征。

    • 基于电场理论的主动防雷系统的初步设想

      2004, 27(5): 667-673.

      摘要 (828) HTML (0) PDF 283.15 K (15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目前使用的传统雷电防护技术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雷电原理和雷电触发机制,利用电场理论来设计一套主动防雷系统,即实现保护对象所在空间大气处于被激放电状态,并利用闪电将大气激活为自激放电状态。介绍了主动防雷系统的原理,并对其核心的"引而不发"理论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主动防雷系统的模型。具体说明了构成主动防雷系统的阻塞系统、疏导系统和电源系统的构造和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计算得到主动防雷系统所需的电场强度E=0.69kV/m。最后指出了存在问题与发展方向,在结论中总结了主动防雷系统的特点及其关键。

    • 由GMS资料估算我国东部地区夏季地表净辐射

      2004, 27(5): 674-680.

      摘要 (899) HTML (0) PDF 400.89 K (13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1994年6月、7月上海和北京地区08-17时地面观测资料及同期GMS卫星红外、可见光数字云图资料,用统计的方法讨论了地表净辐射与卫星测值之间的关系,建立了用卫星资料计算08-17时各时刻地表净辐射和08-17时总地表净辐射的估算模式,并分别以1994年7月1日14时的云图和济南地区为例作了检验。结果表明用卫星数字云图资料估算地面08-17时各时刻地表净辐射和08-17时总地表净辐射是可行的。

    • 江苏省“五一”期间降水变化特征及极端异常天气分析

      2004, 27(5): 681-687.

      摘要 (724) HTML (0) PDF 358.90 K (13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1961-1999年江苏省60站逐日降水量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逐日风场资料分析研究了江苏省"五一"期间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大气环流背景。结果表明:江苏省"五一"前后降水量的时间变化特征与南海夏季风建立进程有关;"五一"期间降水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变化特征,可分为苏南和苏北两区。进一步分析"五一"期间降水极端异常年份对应的全国同期降水分布特征和低层流场特征发现:降水中心与气候平均状况相比明显偏北,且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南海夏季风建立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异常。

    • ArcInfo下卫星遥感火点空间定位算法研究

      2004, 27(5): 688-694.

      摘要 (871) HTML (0) PDF 270.59 K (14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Arc Info地理信息系统和Map Objects组件空间分析技术、数据库技术,对森林火点卫星遥感信息的地理定位技术进行了研究,结合1:250000地理信息数据,研制了快速获取火点周围地理信息的技术流程及计算方法,开发了业务化系统,实现了自动化操作。尤其在多火点的情况下更能显示出其优越性,相同情况下,比手工地理定位提高了定位精度,工作效率提高了10倍以上。投入业务运行以来,在森林防火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火点监测赢得了时间,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 一类具有非线性迁移项的拟线性抛物方程解的熄灭

      2004, 27(5): 695-699.

      摘要 (754) HTML (0) PDF 210.55 K (12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Rn有界域上讨论了具有非线性迁移项的平均曲率型方程ut-div[σ(¨u2)¨u]+b(u)·¨u=0的初边值问题。若初值u0Lq,qn,问题的解将在有限时刻熄灭,并且给出了解的L估计。

    • 物理实验中的不确定度评定

      2004, 27(5): 700-706.

      摘要 (776) HTML (0) PDF 265.41 K (18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阐述了不确定度的定义、来源、分类及用不确定度评定测量结果的一些表示方法。分析了误差和不确定度的区别。最终给出了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 >综述
    • 大气科学类论文的撰写、投稿和修改

      2004, 27(5): 707-716.

      摘要 (808) HTML (0) PDF 375.47 K (13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大气科学论文的特点,从科技论文的结构、规范两方面论述了科技论文撰写的要求,重点讨论了论文撰写所涉及的规范性内容:量和单位、数学符号、图表及参考文献,并列表给出了与大气科学有关的部分常用量和单位。最后就论文的投稿和修改给出了一些建议。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地址:江苏南京宁六路21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邮编:210044

联系电话:025-58731158    E-mail:xbbjb@nuist.edu.cn    QQ交流群号:344646895

大气科学学报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