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 22(4): 565-574.
摘要:利用含非绝热加热的准地转正压涡度方程全球谱模式,采用4种热带海表温度异常作为热源和16种理想基流,进行了理想基流中大气波动多折射的数值试验,积分时间为30d.得到:热源所激发的扰动通常能产生二支或三支波列,并由第一支波列分支出第二、三支波列,或第二支分支出第三支波列;对于有些基流,第一支波列维持两周或更长时间后消失,而留下其他波列;第二支波列往往最强,对于某些基流,两支波列有汇合聚焦的趋势。
1999, 22(4): 575-581.
摘要:利用观测资料分析了冬季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对风暴轴和急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冬季黑潮区域正SST异常时,风暴轴和急流均明显北移,并且风暴轴的强度在入口区显着增强,急流核的中心强度却变化不大;而在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正SST异常时,风暴轴和急流主要向东南方向明显扩展,强度也在太平洋中东部显着增强,但急流核的中心强度同样变化不大。进一步分析显示,急流的位置和强度变化主要受热带与副热带温度梯度大小变化的影响,而风暴轴的位置和强度变化不仅与急流有关,还主要与非绝热加热效应所直接引起的斜压性增强密切相关。
1999, 22(4): 582-286.
摘要:介绍了在Internet环境下,基于Web和数据库技术的“南京大气科学信息中心”系统的设计思想、系统功能设计及实现方法。
1999, 22(4): 587-595.
摘要:通过分期播种田间试验资料,建立水稻旱育抛秧生长发育的动态模拟模型,包括叶面积发展、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等。重点探讨叶面积发展与温度的关系、光合作用简化算法、净光合量的求算、分配系数随发育期的变化等。对抛秧稻和手插稻作对比分析,在一定程度上阐述了抛秧稻的高产机制。各部分工作均紧扣气象因子的影响。。
1999, 22(4): 596-601.
摘要:利用一个具有门限的非线性随机动力气候模式,对中国东部江淮流域的降水进行了预报试验。结果表明:模式能对大范围环流降水作出较为准确的形势预报。还比较了海气耦合模式与外强迫模式的预报效果,表明耦合模式的预报效果略好于外强迫模式。
1999, 22(4): 602-608.
摘要:利用TOMS资料分析了南北极区大气臭氧总量的多年(1979~1992)趋势变化、年际变化、季节变化及周期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十余年来南北极区大气臭氧总量都是下降的,并且存在转折现象,但两者具有不同的多年变化特征和地理分布特征;南北极区的臭氧减少都是春季下降最快;南北极区存在不同的周期振荡现象,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表现出更强的周期振荡特征。最后探讨了全球大气臭氧变化与大气温度场的关系,表明前者对后者具有重要影响。
1999, 22(4): 609-615.
摘要:采用相关及合成分析方法,对ECMWF1979~1993年的网格点积雪深度资料、冬季海平面气压场、500hPa高度场及中国冬季气温场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欧亚大陆冬季积雪异常与东亚冬季风及中国冬季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欧亚大陆中高纬地区冬季积雪异常与东亚冬季风和中国冬季气温存在明显的关系。
1999, 22(4): 616-624.
摘要:类似于降水量Z指标法对旱情的监测,进行了云参数监测旱情的研究,建立了云量监测的Z指标法。以1987~1992年的总云量和高云量的候平均资料为基础,求出1992年不同时段的Z值,得到以图形表示的各时段的旱情监测结果,并与同期降水量Z指标法的结果作了比较。分析表明,用云参数的Z指标法监测旱情是可行的。由于云参数既容易获得又不受地区限制,所以云参数监测旱情的Z指标法有实际应用价值。
1999, 22(4): 625-630.
摘要:分析了205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相对海平面上升50~70cm时,将对该地区沿海海堤、航运及海岸带水资源的影响,并就相应的适应对策提出了建议。
1999, 22(4): 631-636.
摘要:采用小波分析和滑动相关技术,分析了重庆夏季降水和赤道东太平洋冬季海温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发现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存在显着差异,而且这种相关性具有多时间尺度特征。
1999, 22(4): 637-644.
摘要:应用奇异交叉谱(SCSA)分析方法,提取Nino海区各区的平均海温(SST)和南方涛动指数(SOI)之间的耦合振荡信号,由此描述其年际和年代际的时变特征。基于SCSA,重建耦合振荡分量序列(RCCS),并与回归分析相结合,对Nino各海区平均的SST月际序列作短期气候预测试验。结果表明,各海区SST与SOI的显着耦合振荡周期各有特色,其年际或10年际变化不尽相同,从而构成了ENSO信号在时空演变型态上的复杂性。SCSA基础上的回归预报模型的预报技巧绝大部分优于SSA-AR预报模型,实际预报试验证明效果优良。
1999, 22(4): 645-651.
摘要:在未来气候变化对作物影响的研究基础上,分析未来不同气候情景对南京地区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形成的影响,并考虑了紫外辐射变化的影响。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具体估算了温度升高、降水变化、CO2浓度上升及紫外辐射增强对南京地区小麦产量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未来CO2增加可提高小麦产量,气温升高、降水变化及紫外辐射增强均使得小麦产量有所降低。
1999, 22(4): 652-657.
摘要:详细阐述了基于离散行列方式、具有广泛用途的图象预处理器的构造、算法原理及流水线设计,并给出了应用示例。
1999, 22(4): 663-670.
摘要:利用1958~1995年拉萨、南京地区地面至30hPa标准等压面上月平均气温资料,研究了青藏高原主体东部的拉萨地区上空若干气候特征以及月、季、年平均气候变率随高度分布特点,并与同纬带长江三角洲的南京地区作了比较。还讨论了两地区平流层下部—对流层中部气候变化与亚欧高纬地区大气臭氧总量及南亚高压变化的联系。
1999, 22(4): 671-679.
摘要:分析了昆明近50年气候生产力变化特征以及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重点对气温、降水与小麦、水稻产量形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2~2月的降水是小麦增减产的关键因子,≥10℃的积温比降水更有利于水稻生产。同时,计算了逐年的旱涝、冷暖指数,针对制约我省农业增产的重要气象灾害的发生时期进行诊断,发现小春作物的主要气象灾害是1~2月的冬旱和2~4月的倒春寒,大春作物的主要气象灾害是5月干旱和7~8月的低温冷害。
1999, 22(4): 680-684.
摘要:根据3种不同观测资料,计算和分析了有关诊断具有耗散结构的系统混沌运动的特征量:功率谱、关联维数、Lyapunov指数和关联熵。结果表明:尽管下垫面明显不同,大气边界层湍流均为混沌运动。
1999, 22(4): 685-691.
摘要:利用1951~1998年中国160站逐月降水和气温资料,分析了长江中下游降水异常的基本特征,并着重分析了它与全国其他地区降水和气温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降水异常有明显的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6~7月降水异常程度大、频数多,以7月为最;在近48年中,该地区的降水异常表现为3个明显不同的气候时段,可选出10个涝年和8个旱年。旱、涝年降水异常合成分析的EOF分解指出,旱涝年时全国降水异常具有不同的时空分布特征,用同样的方法还研究了旱、涝年时全国气温异常在前期和后期的不同特点。
1999, 22(4): 692-697.
摘要:对1951~1998年初夏500hPa高度场作单点遥相关分析,并重点分析1991~1998年我国初夏旱涝与遥相关型的关系。结果显示:除1992年以外,初夏的大涝(1991、1996、1998年)和大旱(1997年)都与东亚太平洋型、黄河东亚型的异常有关,而1998年东北地区的涝还与异常强的WA型有关。
1999, 22(4): 698-704.
摘要:利用1951~1995年长江三角洲的气象观测资料,研究分析了该地区近45年来气温、降水及各种极端温度的变化、气候变率及主要气象灾害。结果表明,本区域近几十年来的气候变化趋于暖冬、凉夏,气温、降水变率加大,气象灾害频繁增多的特点十分明显。
1999, 22(4): 705-710.
摘要:应用倾斜涡度发展理论,对云南的一次冬季强降水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强降水发生在θe陡立密集区内;倾斜涡度发展和条件性对称不稳定是形成强降水的重要因子;大气的弱位势稳定和强斜压性有利于云南冬季强降水的发生。
1999, 22(4): 711-715.
摘要:通过对中纬度地区大、中尺度突发性灾害天气的动力学分析表明:突发性灾害天气具有迅速激发和相对稳定演变的特征;激发过程是在湿位涡趋向于零的条件下,由于影响湿位涡的各项因子动态不平衡而引起的湿位涡不守恒过程,在中纬度地区表现为地转偏差的激发过程。突发性灾害天气开始发生的时刻往往与影响湿位涡各作用项的某一项发生转折性变化的时刻相对应,而初始产生地是湿位涡趋向于零的地区。
1999, 22(4): 716-719.
摘要:在分析不同品种玉米热量指标的基础上分析了成熟度与籽粒百粒重的关系以及成熟度对玉米籽粒含水率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玉米不同品种在不同地区的成熟度及其概率,从而为品种合理布局提供依据。
1999, 22(4): 720-724.
摘要:采用合成分析方法,将中国大陆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的生命史划分为7个子阶段,详细探讨MCC演变过程中的能量生消特征。结果表明:在MCC的持续阶段,500hPa以下始终有深厚不稳定层存在,不稳定度渐渐减小,水汽、热量从西南和偏南方进入MCC,最大通量值出现在900~500hPa高度。高、低、中空环流配合对MCC的启动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1999, 22(4): 725-729.
摘要:给出CMCM-1998A题(一个双目标决策问题)的非劣解求法,并说明其在Rn空间中的意义,对于n=1、2、3的情形,还给出几何直观解释。
1999, 22(4): 730-733.
摘要:分析了气象数据采集和串行快闪存储器的特点,讨论了串行快闪存储器在气象数据采集中的应用前景,并给出了设计实例。
1999, 22(4): 734-738.
摘要:分析了偏角馈入抛物面天线远旁瓣回波产生的机理,并经实验验证了远旁瓣回波的存在。结论显示:偏角馈入抛物面天线较中心馈入抛物面天线在抑制远旁瓣方面有优势,在做低仰角扫描时不会产生远旁瓣回波;但在高仰角时,也会产生远旁瓣回波。在多卜勒雷达的使用中,控制天线的转速有利于消除远旁瓣回波的影响。
地址:江苏南京宁六路21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邮编:210044
联系电话:025-58731158 E-mail:xbbjb@nuist.edu.cn QQ交流群号:344646895
大气科学学报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