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 17(4): 399-404.
摘要:应用准地转三层斜压模式数值模拟热带气旋的移动,详细分析热带气旋非对称环流的三度空间结构及其与热带气旋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非线性涡度平流与线性β项相结合不但可以产生大尺度β涡旋对,而且还可产生小尺度涡旋对;这两种不同尺度的非对称涡旋不断相互作用,导致热带气旋移速的振荡和移向的摆动。
1994, 17(4): 405-410.
摘要:由于总云量带可以指示季风的前缘,因此利用日本气象厅出版的卫星总云量资料研究东亚季风之进退,得到了用常规资料难以获得的重要结果。分析表明,作为季风前缘的低纬和北半球中纬两条总云量带的活动可以用来表示1988年3月~1989年2月东亚经度上全年南北半球冬夏季风之进退。据此,揭示了全年东亚经度上季风进退的年循环过程,特别揭示了南海-西太平洋和印尼-北澳热带季风的进退规律。此外还指出,总云全低频波由中纬向低纬传播,并可越过赤道进入另一半球的中纬地区。在其传播的过程中,在季风区获得加强,在非季风区减弱。
1994, 17(4): 411-417.
摘要:采用钱永甫p-σ五层坐标原始方程模式,研究南海-菲律宾地区上空的低频热源对不亚大气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低频热源处于加热位相时,对流层上层澳大利亚上空西风加强,对流层低层120°E处越赤道气流增强,副高位置偏北,此时低层,东南风影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降水;冷却位相时,对流层上层澳大利亚上空西风减弱,对流层低层越赤道气流减弱,副高位置偏南,此时低层西南风造成我国东部沿海的降水。
1994, 17(4): 418-425.
摘要:光敏核不育水稻的育性转换主要是抽穗前5~20天的光温条件综合影响的结果。其数量关系可由结实率量化模型表达。温敏型不育系的育性由温度主控;光敏型不育系的育性在日长大于最适日长时由日长主控,日长短于最适日长时由温度主控。温光对育性的影响存在互补效应,在最适温度以下,不育临界日长随温庆升高延长;在最适温度以上,不育临界日长随温度升高缩短。温光当量可作为比较温度和日长对育性影响大小的具体量值。根据结实率量化模型及其气象机理归纳的育性转换通用图式,可作为指导不育系选育、制种和繁殖的依据。
1994, 17(4): 426-431.
摘要:使用辐射对流模式,研究了中纬度冬季气温对于CO2浓度变化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气温变幅随CO2浓度渐增呈现先快后慢的非线性特征;气温变幅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1994, 17(4): 432-437.
摘要:针对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需要,引入“影子价格”的概念来分析、评价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和经济效益,为农业气候资源的科学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决策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
1994, 17(4): 438-442.
摘要:设计了一个套网格的准地转正压模式,对模式的可用性进行了检验。用该模式实施了两组不同初始场的试验,分析了初始场结构对台风路径的影响,指出台风移动具有内在随机性的特征。
1994, 17(4): 443-447.
摘要:根据T42客观分格网格点资料计算了1991年7月10日08时~11日08时江淮地区梅雨暴雨过程中水汽输送等物理量,以此分析水汽来源及其输送通道。结果表明,江淮地区梅雨暴雨水汽主要来自主加拉湾和南海及其以东地区。江淮梅雨区在850~500hPa层有两个重要水汽源地,而地面到850hPa更重要的水汽源地是南海。南海的水汽主要靠西南及东南季风输送至暴雨区;而孟加拉湾水汽除通过印度季风低压向上输送至850hPa以上再由西南气流输送到江淮地区外,还通过季风低压南侧的偏西气流经中南半岛输送到南海及以东地区与东南季风汇合后,向北输向江淮地区。另外,在印度上空还有一支偏西南气流沿喜马拉雅山南麓携水汽向东流到了江淮地区的梅雨暴雨区上空。
1994, 17(4): 448-454.
摘要:对复经验正文函数分析结果显示作了改进,导出了时空振幅、位相函数,并给出了时空振幅位相函数图。试验及实际分析表明,它具有直观性。
1994, 17(4): 455-461.
摘要:根据较客观的分析,给出了历年华南与前汛期雨季开始期的划分结果。然后分析了华南雨季开始期的降水特征、雨季开始期前后500hPa平均环流的差异以及开始期内各种降水分布型的500hPa环流特征。结果表明,华南前汛期雨季开始期前后,500hPa平均环流发生明显变化。开始期前,环流场有利于华南升温增湿。开始期后,环流场有利于冷空气向华南输送。在雨季开始期,华南地区的降水具有6种主要分布型,各型具有不同的环流特征。在不同环流形势下水汽输送及冷空气的强弱不同,从而造成不同的降水分布。
1994, 17(4): 462-469.
摘要:从农田土壤水分平衡方程出发,综合考虑了农田水分的主要收支项,特别是对水分渗漏量估算进行了必要的改进,建立了旱地农田土壤水分的动态模型。运用地处半干旱气候区的甘肃天水和陕西经阳气象站气象资料和非灌溉作物地土壤水分观测资料模拟了农田土壤水分的逐旬变化,其结果比较理想地描述了实际农田土壤水分变化规律。
1994, 17(4): 470-476.
摘要:根据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建立了能量单方程植冠层湍流模式。并用小麦和玉米两种作物的实测资料对模式进行了验证。
1994, 17(4): 477-481.
摘要:介绍高空天气图自动分析系统的设计思路和主要实现技术,该系统集数据处理和图形处理技术为一体,所分析的天气系统完整无遗漏,高低压中心明确,等值线分析客观合理。
1994, 17(4): 482-487.
摘要:研究了广西早春旱的大气环流特征和成因的物理原因。指出,澳大利亚高空的高压、副热带高压、热带对流活动及欧亚大陆高压脊等是影响广西早春旱的主要天气系统。早春旱年的南半球及中低纬度的环流系统主要是强澳大利亚高空高压、强副热带高压;中高纬是强高空西风,急流,欧亚大陆高压脊偏西,冷空气活动路径偏东。
1994, 17(4): 488-492.
摘要:采用逐步插值和多元回归的方法,计算了贵州省1月、7月份气温10'×10'细网格的内插值。通过两种结果与实际状况的比较,及其误差的分析,发现逐步插值的计算结果更符合实际,且剩余误差为多元回归结果的1/5~1/10。
1994, 17(4): 493-497.
摘要:对月平均气温一维时间序列作相空间拓展,并根据系统的分维数设定重建的动力系统,且在具有二次非线性项的假定下,利用最小二乘法求解相空间状态演化方程中的各项系数,以重建动力系统。结果表明:随相空间维数的增加,重建的动力系统对气候演化过程可作出更精确、细致的描述。
1994, 17(4): 498-502.
摘要:首次在气象上应用经济计量模型对台风的某些要素,分别建立了24h、48h、72h的局部经济计量预报方程,得到一些结果。
1994, 17(4): 503-507.
摘要:针对南京地区夏季高温高湿的气候特征,分别分析了温度、湿度及温湿综合因子(温湿指数)对蛋鸡生产的影响,确定了该地区热应激发生的时间及强度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热应激发生于6、7、8月,严重热应激主要集中在7月中旬~8月上旬,尤其在7月下旬。
1994, 17(4): 508-511.
摘要:分析任意气压场在中性、非线性正压边界层中风场的调整问题。结果表明:任意初始风场,将向给定的气压调整。具休调整过程是通过绝对涡度振荡及粘性系数的耗散,其调整的时间尺度为[O(t(-3/2))],比自由大气地转适应时间尺度[O(t(-1))]快。
1994, 17(4): 512-515.
摘要:通过对自然光3年的逐日观测表明,一定照度的光时受天气状况影响发生明显变化,晴天光时长、阴雨天光时短,低温伴随着短光时。武汉地区光照度(E)大于501x,光时大于13h45min的持续时间是6月~8月1日,该时段内基本可满足光敏核不育的光照条件。
地址:江苏南京宁六路21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邮编:210044
联系电话:025-58731158 E-mail:xbbjb@nuist.edu.cn QQ交流群号:344646895
大气科学学报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