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 16(2): 115-119.
摘要:分析Wallace等指出的冬季500hPa5个遥相关型与中国气温的关系得出:欧亚型和西太平洋型与我国东部地面气温同期相关显著;12月西太平洋型与1月中国东部气温非同期相关显著,可作为1月气温预报的依据。
1993, 16(2): 120-129.
摘要:利用OSU的大气环流模式进行了青藏高原大地形对夏季大气环流影响的数值试验。结果显示在无大地形的情况下,大陆性气候将向南扩展,印度和我国东部地区的季风严重地减弱南移。在增加青藏高原地形高度的情况下,亚洲区的季风仍然存在,季风环流发展,热带季风的降水进一步增加。试验结果还证实,高原地形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夏季风地区,它对南北半球之间的相互作用、全球东西风带的南北位移等都有巨大的影响。
1993, 16(2): 130-138.
摘要:计算了1951-1990年冬半年逐月以及冬季的PNA、WA、WP、EA、EU型的遥相关强度指数。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它们的气候变化特征以及这5个遥相关型强度指数与厄尔尼诺的关系。指出,厄尔尼诺发展的盛期(冬季),以北半球西太平洋型(WP)明显偏弱为主要特征,其次才是太平洋北美型(PNA)偏强。1991年发生的一次厄尔尼诺,在盛期是弱PNA型,弱WP型。此外,还研究了遥相关强度指数用于天气预报的问题。
1993, 16(2): 139-147.
摘要:提出一种数字化天气雷达回波图象的无失真压缩方法。它利用“改进的局部平均法”对雷达回波进行滤波;然后对图象进行一阶差分变换,并用链码对图象中非零元素进行描述;最后按编码的概率分布对其进行优化,使用这种方法,压缩后资料的数据量仅为原始图象的5%左右。
1993, 16(2): 148-155.
摘要:利用坡地总辐射计算了我国222个站点坡地光合有效辐射,并由此分析了我国坡地光合有效辐射的时、空分布特征。
1993, 16(2): 156-162.
摘要:利用内蒙古气科所1982-1985年在呼伦贝尔盟草甸草场的试验资料分析了天然牧草产量(地上干物重)形成的一般规律,将牧草累积产量分解成平均经济产量与气象产量,建立了随发育时期及热-水指数而变化的牧草产量累积模式。最后从确定牧草最佳刈割期角度对模式的应用进行了讨论,并得出该地最佳打草时期应在7月10-20日之间。
1993, 16(2): 163-171.
摘要:提出一种处理弱非线性问题的近似方法即线性动量近似方法。通过引入线性动量空间,在该空间中运动呈线性动量流,然后给出了由该空间转换到一般物理空间的方法,从而得到了能反映系统非线性性质的运动。利用上述方法分析了斜压Ekman动量流对Eady型斜压波及锋生过程的影响,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1993, 16(2): 172-179.
摘要:利用1981-1982年ECMWF逐日格点资料对冬季大气斜压性的低频特征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给出了斜压性变化方程,讨论了斜压性变化的物理原因。
1993, 16(2): 180-185.
摘要:对阻塞过程中的大气运动进行5天高通和低通滤波分析,发现大气阻塞形势的建立、维持和崩溃主要是由时间尺度大于5天的慢变波决定的。在阻塞建立和维持阶段,时间尺度小于5天的高频波向东传播进入急流分支处时被东西向压缩、南北向拉长。通过计算不同时间尺度分量之间的能量输送,发现慢变波与高频波的相互作用是阻塞形势建立和崩溃的重要机制。另外,阻塞过程的时间尺度也受大气准两周振荡控制。
1993, 16(2): 186-192.
摘要:利用ECMWF/WMO客观分析资料,通过低通滤波和高通滤波,详细地计算了1985-1986年冬季发生在欧洲-乌拉尔地区的一次阻塞过程低频涡动和高频涡动的矢量及矢量散度,并且计算了阻塞维持过程中高频涡动的涡度通量散度。通过分析和讨论阻塞形成、维持和衰亡过程中低频涡动和高频涡动的矢量型以及高频涡动对阻塞流型的强迫作用,得到了若干有意义的结果。
1993, 16(2): 193-200.
摘要:用我国160站1951年1月至1987年11月月降水量和1951年1月至1988的9月月平均海温资料分析了印度洋-西太平洋海温距平纬向梯度准两年振荡对夏季降水的影响,得到一些有实际意义的结论。最后讨论了厄尔尼诺现象与海温纬向梯度和不同区域夏季及夏半年降水的可能关系。
1993, 16(2): 201-207.
摘要:利用1990年7月22日-8月11日在天津气象塔用三轴风速仪所测得的风速资料,计算了天津市郊近地面层中的湍流切应力、湍流强度、摩擦速度、湍流参数、欧拉时间自相关系数、湍流时间积分尺度等湍流特征量。这对了解天津市郊近地面层的湍流场特征是十分有益的。
1993, 16(2): 208-211.
摘要:介绍在PC/AT微机上开发设计的GMS-LR-FAX卫星云图数字化处理系统,着重讨论数据采样和若干业务化问题。
1993, 16(2): 212-220.
摘要:以生物学时段(DVS)为时间变量,探讨水稻叶面积指数、黄叶率、干物质积累、分配系数、转移系数与DVS的关系,建立了DVS、叶面积动态和干物质积累与产量形成等三个动态模式,并用本院农试站1989~90年试验资料检验,效果较好,可供基层台站推广应用。
1993, 16(2): 221-225.
摘要:利用等熵面位涡图对发生在1985年1月和1980年11月的两次北大西洋阻塞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天气尺度的涡动对于行星尺度的阻塞反气旋具有显著的动力强迫作用。同时,还可以在阻塞过程中明显地观察到极地主涡旋边缘“激浪带”上的Rossby波破碎现象。
1993, 16(2): 226-232.
摘要:本次试验发现,在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低涡的生成与地形和高低层系统的活动关系密切,去除地形后低涡不再出现。当低层副热带高压势力较强,整个高原的东部吹偏南风,高原东北部处在高空急流的辐散场中,易有低涡出现。非绝热因子可使高空槽减弱,使低涡停滞少动。
1993, 16(2): 233-237.
摘要:利用76个站点自记资料进行10分钟雨量及气压分析,揭示出梅雨锋上强降水持续约半小时左右并且集中在狭窄地区。5mm/10min降水主要集中在1个站区域,而少数达3个站区。雨量>10mm/10min的降水出现在1个站区,个别出现在2个站区。>15mm/10min或20mm/10min的降水出现机率极少。并且发现每次暴雨的形成是由几个雨团相继出现所至,而每个雨团又由2-3个或3个以上的强雨核组成。由各站气压10分钟最大振幅变化看其强度大小及出现时间都与降水有较好关系。
1993, 16(2): 238-244.
摘要:首先介绍微滴式旱田和水田蒸散器的结构和原理,并与原旱田蒸散器进行了比较,讨论了仪器的性能。
1993, 16(2): 245-249.
摘要:结合“QD69”型冰箱压缩机的新品开发,首先对与其性能较接近的“QD67”型冰箱压缩机工作过程进行了计算机仿真,确认仿真模型的正确性后,设计了“QD69”型冰箱压缩机,样机各主要指标与仿真计算相符,达到了设计要求,从而在实践中,将压缩机由传统的经验设计逐渐转向以计算机仿真为基础的优化设计。
1993, 16(2): 250-255.
摘要:编篡《气象志》应考虑四个大原则和五个具体原则。四大总体原则已在作者《编篡“气象志”的四个大原则》一文中阐述。本文专门介绍五个具体原则。它包括叙事原则、供资原则、存史原则、传人原则、著录原则。在编篡《气象志》各篇章内容时分别遵守这五个具体原则,有利于提高《气象志》的编篡质量。
地址:江苏南京宁六路21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邮编:210044
联系电话:025-58731158 E-mail:xbbjb@nuist.edu.cn QQ交流群号:344646895
大气科学学报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