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 11(4): 383-393.
摘要:本文利用一个包含了Newton冷却Rayleigh摩擦以及▽4水平扩散等耗散作用的定常、斜压、线性初始方程三维谱模式,研究了中、高纬度理想化的大尺度地形以及北半球实际地形的动力强迫作用对于行星尺度的大气定常波的影响。计算结果证实了简化的β平面正压理论的定性结论。地形动力强迫作用所导致的大气定常波具有相当正压的垂直结构,其对应的扰动流场在中、高纬地区旋转(无辐散)分量占据主导地位,而辐散(无旋)分量则主要集中在低纬区域。北半球实际地形所强迫的大尺度扰动,主要表现为纬向波数为2的行星波,其中青藏高原的贡献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相对而言,落基山和恪陵兰高原的贡献则是第二位的。
1988, 11(4): 394-403.
摘要:本文所做的一种非均匀网格的客观分析,主要是针对多层次套网格数值预报模式以及非均匀同格数值预报模式而设计的。它可用于非均匀的经纬网格系统;也能满足广大气象台站的业务工作和科学研究的需要。本方案方法简单、实用性强,便于台站人员掌握。用实际资料试验结果,令人满意。
1988, 11(4): 404-411.
摘要:根据美国俄克拉荷马州春季53次主要中尺度降水事件,把中尺度降水系统分为雨系统、强天气系统以及雨和强天气的混合型系统。分析表明,在这些系统之间存在差别,主要表现在各自的对流区和层状区的大小及强度不同。这种差别与系统所处的环境条件及天气形势背景的差别相联系。
1988, 11(4): 412-423.
摘要:本文依据近五百年旱涝等级和冬季冷暖资料,在时域和频域上分析了长江下游地区的旱涝演变,并进而考察了它与淮河以南冬季冷暖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江下游地区的旱涝变化存在2—3年、5—6年、7—14年、17—20年和27—32年的显著周期;旱涝与冷暖的变化有2—5年、7年、12年和42年等显著的共同周期,在低频变化部分,冬季冷暖变化超前于夏季旱涝变化,而在中高频部分,两者则有同位相关系。
1988, 11(4): 424-432.
摘要:本文研究了江淮梅雨切变线扰动的不稳定性,主要结果为:1.纬向扰动增长率远小于对称性扰动增长率;2.增长率主要决定于波长和层结稳定度;3.对称性扰动最大增长率的条件为(Ri)M<-ξ2/fG,最小增长率的条件为Ri<0.92或O.25;4.引起大暴雨或大雷雨的最不稳定波的波长约200—400千米。
1988, 11(4): 433-442.
摘要:为了研究水面对雾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的影响,建立了一个二维数值模式。详细考虑了下垫面与大气之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过程以及湍流扩散过程。利用这个模式计算,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1988, 11(4): 443-453.
摘要:本文根据实际试验资料,拟合计算了杂交籼稻的四项分蘖特征值。对我国南方稻区的籼型杂交稻进行了类型划分,定量分析了杂交籼稻分蘖生态类型的农业气象原因。并提出如何正确利用我国传统栽培技术改善不同生态类型的分蘖性状。
1988, 11(4): 454-457.
摘要:本文介绍一个计算极轨气象卫星云图定位网格的新方法,提高了计算效率,且不需要分析等值线,避免了网格制作中因分析等经纬线而带来的定位误差。
1988, 11(4): 458-465.
摘要:通常非相干的常规天气雷达的应用仅仅是通过雷达回波强度的探测来提供天气目标物的位置和其反射率的信息。本文在国产的非相干的713天气雷达上,对某一固定地点的降水回波进行了离散取样,应用微机(APPLE.Ⅱ)对所获取的离散样本作傅立叶变换(FFT),得到回波强度的涨落谱和谱宽。然后根据涨落谱与多普勒谱之间的确定关系,计算出在气象上非常有用的多普勒速度谱宽和典型的多普勒谱形。
1988, 11(4): 473-482.
摘要:本文根据山东省荷泽地区二郎庙乡的典型调查资料,利用线性规划的单纯形法建立农林牧优化结构模式。计算结果表明,山东省农田林网地区,林木中适当配置经济林,大田作物中扩大麦加夏大豆的种植比例,可明显地提高经济效益,并改良土壤。为充分利用饲草资源,畜牧业宜发展牛、羊、免、猪。如果在林木间种蘑菇或其它耐荫植物,树种中适当种植桑树,发展养蚕业,产品多次、多级利用,有利于复合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可更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1988, 11(4): 483-492.
摘要:本文利用Sellers,W.D.模式的计算结果对随机响应系统的动力过程进行线性化,得到地气系统各纬度带温度随时间变化的随机动力模式,借此模式得到的各个纬度带温度变化主要特征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最后给出了低纬海洋热输送全球效应的模拟试验结果。
1988, 11(4): 493-497.
摘要:由澳大利亚气象学会与海洋学会、中国气象学会和美国气象学会联合王办的热带气象国际会议于1988年7月4—8日在澳大利亚滨海城市布里斯班举行。除主办国学者外,还有英国、西德、法国、苏联、日本、印度、印尼、泰国、新西兰、加拿大、乌干达等国的代表参加,共有1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名学者与会。会议共收到论文200余篇。有176篇论文提要收入“会议论文摘要汇编”。
地址:江苏南京宁六路21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邮编:210044
联系电话:025-58731158 E-mail:xbbjb@nuist.edu.cn QQ交流群号:344646895
大气科学学报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