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6年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
    • 江淮地区急流切变线暴雨的物理机制及诊断分析

      1986, 9(4): 315-324.

      摘要 (895) HTML (0) PDF 668.45 K (14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分析了江淮切变线与低空急流伴生,而地面冷空气活动不明显情况下发生的暴雨过程;讨论了这类降水过程形成的物理机制。通过诊断分析比较了各气象要素或物理量场与降水区的配置关系,最后提出了这类降水过程落区的预报方案。

    • 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与北半球副热带环流相互影响的一些事实及分析

      1986, 9(4): 325-334.

      摘要 (837) HTML (0) PDF 1.06 M (14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用实际资料分别计算了按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暖及异常冷年份的多年平均各月海平面及500、100百帕北半球气压距平场,着重分析了海温异常与副热带、热带环流相互影响的一些事实。发现副热带高压对海温异常的响应冬、夏是有差异的,这对热带信风在E1 Niño年夏季减弱,而在冬季渐趋加强起了一定作用。最后,对这种相互影响的过程及其原因作了一些定性的探讨。

    • 我国有效辐射的气候计算及其分布特征(下)——地面有效辐射的经验计算及其时空分布

      1986, 9(4): 335-347.

      摘要 (942) HTML (0) PDF 801.65 K (13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在上文[1]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地面有效辐射的经验计算方法。根据Берлянд,М.Е.和Берлянд,Т.Г.理论公式推导出简化的经验公式。该式结构合理,使用方便。计算全国101个站的有效辐射与[1]的计算结果基本一致。文中还给出了全年各季代表月份地面有效辐射的全国分布图,并对地面有效辐射的年变化进行了分型和区划。我国有效辐射分布的一般规律是高原大于平原;干燥区大于湿润区;北方地区夏季大于冬季;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冬季大于夏季;江淮流域的广大地区全年变化很小。

    • 华南暴雨区边界层急流的特征和成因

      1986, 9(4): 348-356.

      摘要 (861) HTML (0) PDF 655.27 K (13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华南暴雨区南侧对流层中下层常常同时存在两个大风层且各具急流的特征。其中一个形成于边界层称之为边界层偏南风急流(SBLJ),本文分析了它的形态结构及与它上方的低空急流(LLJ)的区别,并详细讨论了它的形成原因,认为地面西太平洋副高和印度季风低压间东高西低的气压场为其提供了大尺度的偏南风背景风场;而LLJ和锋面切变线系统造成的次生环流圈又为其提供了次天气尺度的不均匀偏南气流附加风场,两股气流叠加在一起使LLJ南侧近地层出现了SBLJ。最后指出,LLJ的强度变化是造成SBLJ强度变化的重要原因。

    • 印度夏季风垂直环流圈的数值试验

      1986, 9(4): 357-365.

      摘要 (831) HTML (0) PDF 1.05 M (13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山脉、非绝热加热、特别是大气湿非绝热过程(水汽凝结、云与辐射过程的反馈和积云对流过程等)对印度季风垂直环流的影响,本文利用一个五层原始方程模式,对印度季风中断和活跃过程分别进行了五种数值试验。试验中采用了实际地形,初始场取自FGGE—3B格点资料。结果表明:包括湿过程的非绝热加热作用对沿80°E附近的经向垂直环流的结构和强度有重要影响。当减少大气中的水分含量或略去积云对流过程或去掉整个非绝热过程时,季风环流圈的范围和强度均减小。季风中断与季风活跃时期,山脉与不同季风环流相互作用的结果也不同,中断时期,在印度中部有山试验比无山试验的上升运动弱、降水量少;活跃时期则相反。

    • 圆锥形冰雹下落末速度的实验研究

      1986, 9(4): 366-375.

      摘要 (930) HTML (0) PDF 1.21 M (14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冰雹下落末速度是冰雹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的运动学参数。我国新疆地区降雹中以圆锥形雹块最多,但对圆锥形冰雹自由下落末速度的研究却不多见。本文用实验方法测量了圆锥形雹块模型的下落末速度,并推导了用几何特征量表示的圆锥形冰雹下落末速度公式。实验和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圆锥形冰雹下落末速度与圆球形冰雹不同,它不是冰雹质量或大小的单一函数,而是其质量和形状参量(如锥角、底面曲率等)的函数。

    • 正压原始方程模式采用准拉格朗日格式的预报试验

      1986, 9(4): 376-383.

      摘要 (832) HTML (0) PDF 509.95 K (11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设计了一个时间积分采用准拉格朗日格式的台风路径预报的正压原始方程模式。模式采用海绵型开放边界,使边界附近的预报有所改进。采用海绵型边条件和准拉格朗日平流格式后,模式的计算稳定性较好。积分24小时,区域总能量和涡度拟能变化小于1%。在用实际观测资料所做的台风路径预报试验中,初始风场的散度是作为源项加到连续方程中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有实际源项的初始场的预报优于无源项和源项被人为改变了的初始场的预报,从而说明起始风场中包括非地转部分有利于改善台风路径预报。

    • 中尺度云团发展过程及其强降水的增强红外云图分析

      1986, 9(4): 384-391.

      摘要 (870) HTML (0) PDF 1.70 M (12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分析了1982年6月19—20日长江中下游三个中尺度云团的发生发展过程,着重对它们的增强红外云图特征及其强降水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用已有的梅雨锋强降水模式估算这些中尺度云团在云图时刻后一小时和三小时的降水量,并与实测值作了比较。结果表明:增强红外云图是研究中尺度云团强降水发展过程的有效工具;梅雨锋强降水模式也可用于江淮流域6月份中尺度云团的强降水估算。

    • 我国大气混浊度系数的分布状况

      1986, 9(4): 392-399.

      摘要 (861) HTML (0) PDF 512.51 K (14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根据山本羲一(Ciichi Yamamoto)1968年提出的求算大气混浊度系数的方法,利用我国68个日射站的资料(1957—82年),求出了全国的大气混浊度系数(β)。讨论了拔海高度、纬度等因子对该系数的影响;给出该系数的全国分布和分级情况;最终分析了该系数的年变化和长期变化,并利用最小二乘法得出我国部分城市该系数的长期变化趋势。

    • 用互相关技术预报雷达回波的位置

      1986, 9(4): 400-404.

      摘要 (762) HTML (0) PDF 282.05 K (11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介绍了作回波未来位置预报的互相关技术。给出求回波移动矢量的汇编程序框图。该技术的应用表明,对于中尺度保守天气系统,预报的效果比较好。

    • 我国1470—1984(515)年温度等级序列的初步探讨

      1986, 9(4): 405-410.

      摘要 (838) HTML (0) PDF 365.81 K (14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利用1470—1984年县志中的史料及全国分区温度等级资料,初次建立了逐年冬季温度等级序列(南方区和北方区)和华北夏季逐年温度等级序列;分冬夏两季对我国近五百多年的温度变化进行了探讨,论证了近五百多年温度变化的总趋势;比较了二十世纪的平均温度与十五至十九世纪平均温度的差异;分析了日—地—气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到若干有意义的结果。

    • 竺可桢与农业气象

      1986, 9(4): 411-416.

      摘要 (746) HTML (0) PDF 959.67 K (12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竺可桢是我国现代气象科学的奠基人,也是我国农业气象科学的启蒙者。他对我国农业气象理论的创立与发展、农业气象工作的开展与普及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一向重视气象工作为农业服务和农业气象工作。早在1916年,在他的第一篇气象论文中[1]就体现了这一思想;1921年,他在建议“我国应多设气象台”[2]时,首先讨论的是“气象台与农业”;1922年,又指出“气象与农业之关系,至重且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地址:江苏南京宁六路21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邮编:210044

联系电话:025-58731158    E-mail:xbbjb@nuist.edu.cn    QQ交流群号:344646895

大气科学学报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