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6年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
    • 非线性正压不稳定

      1986, 9(3): 205-216.

      摘要 (745) HTML (0) PDF 999.32 K (12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从非线性正压涡度方程出发,考虑了行波一类的流动,并导得一个单自由度的二阶自治动力系统的常微分方程。应用常微分方程的定性理论和几何理论,在相平面的平衡点附近,对积分曲线的几何拓扑结构作了定性分析,对于两个平衡点分别导得了非线性正压不稳定的判据。还分析了整个相平面上运动的全局特征和平衡状态与参数的关系,更直观地得到与前面一致的不稳定判据。

    • 北半球一月500百帕高度场遥相关结构的分析

      1986, 9(3): 217-227.

      摘要 (849) HTML (0) PDF 700.78 K (13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附录提供的斜交模态方案分析了北半球一月500百帕高度均遥相关结构,得到表示遥相关结构主要特点的一系列遥相关型(teleconnectional pattern)。其中,与东亚环流关系密切的遥相关型(西太平洋/亚洲/美洲型WPAA)在以往的文献中未被提及。对比分析表明,遥相关结构对季节变化极为敏感,有必要予以逐月地研究。

    • 我国有效辐射的气候计算及其分布特征(上)——地面有效辐射理论计算方法的探讨

      1986, 9(3): 228-238.

      摘要 (674) HTML (0) PDF 730.59 K (12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在分析Верлянд,M.E.和Берлянд,Т.Г.理论公式的基础上,对该式进行了买用化处理,得到了适用于我国的有效辐射气候计算公式。该式具有物理意义明确,计算精度较高,普适性好等优点、在有计算条件并具备探空资料的地区,是一种较理想的地面有效辐射气候计算方法。

    • 气象时间序列的自相关性对抽样相关系数的影响

      1986, 9(3): 239-248.

      摘要 (826) HTML (0) PDF 594.03 K (14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论证了气象序列存在自相关情况下,样本相关系数抽样分布发生变形。在各种总体相关条件下,其抽样方差都叠加着自相关和后延互相关的影响。理论和实例表明,当序列有自相关时,按时间顺序截取一段记录作为样本计算相关,并不符合简单随机抽样的假定。因此,现行的相关计算由于自相关性(尤其是强自相关性)的影响,其抽样方差在不同程度上比原有的抽样分布加大。文中提出滑动样本相关系数呈正弦波动时,其抽样分布废为U型概率分布,从而再次证明自相关对于计算相关系数的影响。为了消除自相关对抽样的影响,文中还提出改进了的抽样方案。

    • 北半球大气冷热源的分布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

      1986, 9(3): 249-258.

      摘要 (721) HTML (0) PDF 610.78 K (13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用两层模式,以月平均温压场资料倒算了1954—73年北半球大气冷热源(1、4、7、10月)的分布,经过分析得出一些初步认识。冬季的冷热源在范围上与强度上都较强大。热源以欧亚东岸地区最强,冷源以北美大陆较强。夏季冷热源较弱,其位置大体上与冬季相反。春、秋季的冷热源分布特点介于冬、夏之间,但秋季较接近于冬季。60°N与40°N的年变化较明显;50°N与赤道附近地区则相反。本文也计算了1976年的冷热源分布,其趋势与多年平均相似,但7、10月强度较明显些。文中指出,用动力学方法计算的冷热源与高空环流配合较好。冬季,在明显热冷源地区一般对应高空槽(高空脊);夏季相反,而且位置也有一定偏离。冷热源南北分布的季节性变化是大气环流季节性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 使用电化学传真纸显示卫星云图的图像讯号处理器

      1986, 9(3): 259-264.

      摘要 (733) HTML (0) PDF 416.91 K (12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制了一种卫星云图讯号处理器。对讯号进行了灰度拉伸、线性增强和量化增强。从而能使用电化学纸代替照像纸来显示收到的云图。图片上各种气象讯息清晰丰富,完全可以满足业务工作的要求。该设备已在我国首次南极考察中使用,取得良好效果。

    • 地面气象有线遥测系统——对日本AgMMS的改进与开发

      1986, 9(3): 265-274.

      摘要 (1070) HTML (0) PDF 926.94 K (16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通过对日本英弘(EKO)精机株式会社研制的农业气象观测系统(Ag-MMS)的剖析,对应用软件进行修改和开发,使其增加气压参数的测量,扩大数据处理的功能,并按我国现行GD—01Ⅱ的规定自动打印输出天气报告,从而构成一套以单板机为核心、从参数采集、数据处理到气象资料和天气报告、打印完全自动化的地面气象有线遥测系统。

    • 天气雷达图像数字化传输系统

      1986, 9(3): 275-282.

      摘要 (739) HTML (0) PDF 845.26 K (14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天气雷达图像数字化传输系统对天气雷达回波信息进行数字化、视频积分、坐标转换等处理。采用普通音频电话线路作为传输信道。具有彩色显示、软盘记录、数字打印等功能。本文介绍了系统结构、原理和特点,并较详细地阐述了设计思想和处理方法。

    • 一次梅雨锋降水结构及暴雨中心的形成机制

      1986, 9(3): 283-290.

      摘要 (740) HTML (0) PDF 1.03 M (10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1981年6月27-28日,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一次梅雨锋强降水过程。本文利用有关探空资料,分析了梅雨锋的空间结构;利用雷达和逐时的地面气象资料,分析了梅雨锋云和降水的结构特征。发现在梅雨锋强降水区的南侧,往往产生一条与降雨带大致平行的辐合线,继而在辐合线上形成新的强降水区;锋前暖区强积层混合云不断得到来自大别山地区积云单体的补充,从而连续出现强降水,形成暴雨中心。

    • 利用微波辐射计和雷达联合反演大气温度分布

      1986, 9(3): 291-298.

      摘要 (712) HTML (0) PDF 527.73 K (10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介绍同时使用星载和地面微波辐射计,采用合适的联合反演方法,在整个大气层得到较高的温度反演精度。还介绍用甚高频(VHF)雷达测的对流层顶高度改善对流层顶处的温度廓线反演。比较反演结果与无线电探空廓线(RAOB),得到地面到300hPa之间的温度反演均方根(RMS)误差小于2K,30hPa高度以下不大于2.7K。

    • 局地热力对流天气的卫星观测和分析

      1986, 9(3): 299-303.

      摘要 (655) HTML (0) PDF 2.06 M (9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以地球静止气象卫星(GMS)云图资料为主,结合地面和高空探测资料分析了早晨云区中间的晴空区(或早晨云区边界)午后对流的发展;华南沿海大陆上的海风对流。描述了这两类对流活动的云图特征及其差异。文中在揭示对流发生、发展成因的基础上,给出了它们的概略图。对用GMS云图来监视和预报局地热力对流天气提出了一些看法。

    • 中国气象史研究会举行第三次学术讨论会

      1986, 9(3): 304-304.

      摘要 (671) HTML (0) PDF 167.05 K (9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气象史研究会第三次学术讨论会于六月一日至四日在南京气象学院举行。到会代表共25人。研究会王鹏飞副主任致开幕词,指出近年来我国的气象史研究工作已开始在面上展开。接着南京气象学院张培昌院长致祝词,朱炳海老先生也语重心长地阐述了气象史研究工作的重要意义。三天中共交流论文22篇,其中18篇在会上作了报告。论文内容丰富多样,涉及气象史研究的十余个方面。讨论会就这些方面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 国外大尺度动力过程研究和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的进展

      1986, 9(3): 305-313.

      摘要 (765) HTML (0) PDF 738.21 K (11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观测资料的增多、探测手段的改善、计算技术的发展以及数学、物理等学科的推进,动力气象学在资料分析、理论研究和数值模拟三个不同方向齐头并进、蓬勃发展。到六十年代中期,人们对大气活动的认识已深化到如此的程度,以至能够而且必须对经典的动力气象学从资料和理论的不同角度加以总结。Palmen,E.和Newton,C.(1969)的“大气环流系统”及Lorenz,E.(1967)的“大气环流的性质和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地址:江苏南京宁六路21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邮编:210044

联系电话:025-58731158    E-mail:xbbjb@nuist.edu.cn    QQ交流群号:344646895

大气科学学报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